具紫勇
- 作品数:43 被引量:29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Bcl-2和Bax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Bcl-2)和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相关蛋白基因(Bax)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进行8周大运动量跑台训练,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大鼠分别于跑台训练前1h和跑台训练后1h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后足三里"和"环跳"穴位,正常刺激组不进行跑台训练,刺激方法同治疗组。8周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骨骼肌Bcl-2和Bax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中Bax表达显著增加,Bcl-2表达有较多的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大鼠骨骼肌中Bax表达均有降低,Bcl-2表达均有增加。结论:TEAS可以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骨骼肌细胞的细胞凋亡,能提高大鼠骨骼肌中Bcl-2的水平和降低骨骼肌中Bax的水平,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 游世晶何金森夏勇李艺刘世敏具紫勇
- 关键词:BCL-2BAX
- 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甲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甲巯咪唑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指标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0%(3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1.40%(35/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TSH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FT_(3)、FT_(4)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FT_(3)、FT_(4)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5/4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能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安全。
- 周建具紫勇夏勇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疗法针刺疗法
- 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症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癌症一直是全球重大的医疗问题,在女性癌症中,乳腺癌是最多的,乳腺癌常会引发精神、生活方面等问题,如疼痛、睡眠障碍、疲劳、抑郁等。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中,仍面临很多问题,如治疗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何解决存在很大争议。近年来,针灸越来多的被用于临床辅助治疗乳腺癌,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了针灸对乳腺癌治疗前后引发的疼痛、疲劳、抑郁和淋巴水肿等有很好的疗效,且经济、安全,但是其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归纳、整理了近些年来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症状的研究进展和部分机制,以促进针灸治疗乳腺癌的发展。
- 王功命梁嘉仪顾意鸣王凤娇王珂夏勇具紫勇
- 关键词:针灸乳腺癌相关症状
- 艾灸配合药物改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药物治疗对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通过对灸药组(隔附子饼灸配合左甲状腺素钠片25 g/d)和西药组(左甲状腺素钠片25 g/d)组间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比较临床症状计分、症状出现显著改善所需时间和眼征计分。结果灸药并用不仅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眼征计分上优于单纯口服西药,而且在治疗时间上也有着很大的优势。结论应用艾灸配合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夏勇夏鸣喆李艺刘世敏具紫勇何金森
- 关键词:灸法间接灸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桥本氏甲状腺炎
- 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现代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男性不育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一种或很多疾病与因素造成的结果。目前对于男性不育的发病病因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传、免疫、内分泌以及相关分子因素。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针灸作用机制,目前主要集中于免疫、内分泌及其他疾病方面的病因研究,在未来的科研中对于遗传因素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 陆永嘉刘世敏何思伟夏勇李艺具紫勇
- 关键词:男性不育内分泌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前列腺炎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睾酮和尿素氮含量及ATP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睾酮(T)和尿素氮(BUN)含量及骨骼肌ATP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进行8星期大运动量跑台训练,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大鼠分别于跑台训练前1 h和跑台训练后1 h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后足三里和环跳穴,正常刺激组不进行跑台训练,刺激方法同治疗组。8星期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T和BUN含量及骨骼肌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 TEAS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BUN的含量,升高血清T含量与骨骼肌ATP酶的活力,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EAS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BUN的含量,升高血清T的含量与骨骼肌ATP酶的活力,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 具紫勇游世晶王珂刘世敏夏勇李艺何金森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睾酮三磷酸腺苷酶
- 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效应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效应。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孤养与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两步法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复合模型。造模后运用两组组穴(内关、后三里穴及关元、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同时设立正常组、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组和抑郁症模型组进行对照,测定大鼠Open-field行为学评分、糖水消耗量、体重变化、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组大鼠Open-field行为学评分、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体重明显增加,血清E2、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复合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Open-field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5),糖水消耗量显著增多(P<0.01),同时血清E2、ACTH、CORT含量增加,体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增强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活动度,增加探究活动;改善慢性应激导致的快感缺乏。同时对该复合模型大鼠血清E2、ACTH、CORT含量的降低和体重增加均有良性调整趋势。
- 李艺具紫勇夏勇刘世敏史晓岚何金森
- 关键词:电针
- 电针对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电针对骨癌痛(CIBP)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电针组于胫骨髓腔内注射10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则注射1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电针组于造模后第11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3次。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胫骨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L3~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ELISA法测定L3~L5脊髓背角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新生骨组织纹理模糊不清,软骨细胞柱遭到破坏,吸收凹陷内可见大量癌细胞;电针组过渡性骨小梁之间可见大量癌细胞浸润;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均未见异常。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的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可显著逆转其增加(P<0.05)。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3~L5脊髓背角IL-1β、IL-6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可降低IL-1β、IL-6的表达(P<0.0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TNF-α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骨癌痛大鼠具有镇痛效应,其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诱导的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 王凤娇具紫勇范神栋陈灏施舍王功命梁嘉仪王珂夏勇
- 关键词:癌症疼痛白细胞介素-1Β星形胶质细胞
- 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效应途径。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取关元、三阴交穴)、内关组(取内关、足三里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E2、FSH、LH含量,分析电针效应。结果电针治疗4星期后两组血清性激素含量中E2水平均升高(P<0.05);FSH、LH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效应差异不明显(P>0.05)。关元组提高E2水平的效应集中体现在未绝经患者上。结论电针两组不同穴位组合均能有效升高围绝经期患者E2水平。
- 李艺夏勇刘世敏具紫勇史晓岚陈妙根程玲何金森
- 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FSHLH
- 电针调控海马SP/NK1R/ARRB1通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CCI)大鼠疼痛及焦虑样行为、海马P物质(SP)/神经激肽1受体(NK1R)/β-抑制蛋白1(ARRB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后8 d开始,取术侧“环跳”和“阳陵泉”进行电针治疗,每日30 min,隔日1次,共13次。于术前和术后5、9、17、25、33 d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板缩足反射阈值(TWL)和后肢负重分布差异测试。采用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样行为。ELISA法测定海马SP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NK1R、ARRB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5、9、17、25、33 d左后肢MWT和TWL显著降低(P<0.001,P<0.01)、后肢负重分布差异显著增加(P<0.001),进入中央区域时间和移动总距离显著减少(P<0.001),海马SP的含量降低(P<0.01),海马NK1R、ARRB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术后9、17、25、33 d的左后肢MWT和17、25、33 d的TWL显著上升(P<0.01,P<0.001),后肢术后9、17、25、33 d的后肢负重分布差异显著减小(P<0.001),进入中央区域时间和移动总距离显著增加(P<0.001),海马SP的含量升高(P<0.05),海马NK1R、ARRB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电针“环跳”“阳陵泉”可有效改善CCI大鼠的疼痛和焦虑样行为,逆转海马SP、NK1R、ARRB1蛋白的异常表达,提示电针治疗NP的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SP/NK1R/ARRB1通路有关。
- 梁嘉仪王凤娇王功命顾意鸣夏勇王珂具紫勇
- 关键词:电针神经病理性疼痛海马P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