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历超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隧道
  • 6篇黄土隧道
  • 4篇浅埋
  • 4篇浅埋大跨
  • 4篇小净距
  • 3篇支护
  • 3篇开挖
  • 2篇支护体系
  • 2篇隧道施工
  • 2篇系统锚杆
  • 2篇小间距
  • 2篇开挖技术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沉降
  • 1篇地铁
  • 1篇地铁隧道
  • 1篇断面
  • 1篇掌子面
  • 1篇支护技术
  • 1篇支护技术研究

机构

  • 7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市首都公...
  • 1篇北京市地铁运...
  • 1篇北京市地铁运...

作者

  • 7篇何历超
  • 4篇谭忠盛
  • 3篇张旭斌
  • 3篇石新栋
  • 3篇吴全立
  • 2篇李宇杰
  • 2篇王梦恕
  • 1篇孟德鑫

传媒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以武-西高速公路桃花峪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格栅和型钢支护结构对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的影响规律。现场试验表明,施工引起的沉降比较均匀,格栅支护与型钢支护对控制整体沉降差别不明显。格栅钢架的受力比型钢钢架小且分布更为均匀,说明格栅钢架受力更为有利。格栅与型钢钢架受力状态相似且都合理。模拟计算表明,格栅支护与型钢支护相比,型钢支护的位移更小。较之格栅,型钢支护拱顶沉降减小16%~18%,边墙收敛减小23%,拱脚沉降减小18%。在V级黄土隧道中采用双侧壁法开挖大断面隧道,围岩将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塑性区域发展范围较大,需及时支护,格栅支护与型钢支护对塑性发展范围基本一致。
何历超王梦恕李宇杰
关键词:大断面黄土隧道
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以解决现行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支护体系应用尚不明确的状态。所述的装置为,双洞均采用格栅拱架,设置扩大拱脚以及钢架接头处的锁脚锚杆。本发明的新型隧道支护结构与同类隧道结构相比...
谭忠盛张旭斌何历超石新栋吴全立
文献传递
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开挖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施工方法,以解决现行大断面小净距黄土隧道中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以及沉降难以控制的情况。所述的方法为,隧道双洞同时施工,且分为双导洞施工,后行洞掌子面距离先行洞仰拱封闭成环面为一倍洞...
谭忠盛张旭斌何历超石新栋吴全立
文献传递
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开挖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施工方法,以解决现行大断面小净距黄土隧道中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以及沉降难以控制的情况。所述的方法为,隧道双洞同时施工,且分为双导洞施工,后行洞掌子面距离先行洞仰拱封闭成环面为一倍洞...
谭忠盛张旭斌何历超石新栋吴全立
文献传递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建设是一项工程难题。所以需要对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支护体系、施工方法等问题也需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河南武西桃花峪隧道...
何历超
关键词:黄土隧道小净距隧道大跨隧道系统锚杆开挖方法
文献传递
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地表密集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在城市地铁修建过程中,地铁下穿已有管线、地面建筑物往往是整个线路修建过程中的难点及风险控制点。本文基于深圳市地铁5号线某暗挖隧道区间,针对暗挖隧道施工对地表密集民房的影响开展研究。隧道开挖采用上下短台阶加临时仰拱和中立柱施工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两种不同工况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最优开挖策略。研究表明:相对于未处理工况,采用旋喷桩隔离墙对隧道附近土层进行处理,以及对隧道正上方房屋进行拆除后,地表沉降减小幅值达49%,隧道拱顶沉降减小幅值达35%,临近建筑的沉降及差异沉降减小幅值达67%,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施工开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何历超王梦恕李宇杰
关键词:地铁地表沉降差异沉降
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为了解决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的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以桃花峪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隧道合理支护体系及施工技术的研究。采用隧道现场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小间距隧道相互影响分析试验段、不同隧道开挖方法对比试验段、型钢钢架支护体系与格栅钢架支护体系对比试验段、有系统锚杆与无系统锚杆对比试验段,在试验段内测试了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等,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两隧道间距5m,且均采用CD法施工的条件下,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的影响较小;在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型钢钢架与格栅钢架支护体系的控制变形及承载能力相当,均可适用于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在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作用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取消后可加快断面及早闭合,更有利于控制支护变形;直立中隔壁CD法更有利于控制拱顶沉降;在桃花峪隧道施工中,全隧成功采用格栅+喷射混凝土支护体系,并全部取消系统锚杆,施工采用直立中隔壁CD法,确保了施工安全,并节省了大量工程投资。
谭忠盛孟德鑫石新栋姬同庚何历超
关键词:隧道工程系统锚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