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爽
- 作品数:61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其他医源性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医源性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指的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后发生的淋巴增殖性疾病,通常与EBV相关。而其他医源性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Other iatrogenic immunodeficiency associated lympholiferative disorders,OIIA-LPDs)则是在原发病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或其他非移植治疗后的患者中发生的继发的淋巴增殖性疾病[1]。本文报道1例儿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在维持化疗期间发生的Epstein-Barr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相关OIIA-LPDs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及预后,指出其管理策略与原发淋巴瘤不同,旨在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 高慧霞段彦龙周春菊张宁宁金玲杨菁黄爽张梦张永红
- 关键词:淋巴增殖性疾病免疫抑制药物免疫缺陷维持化疗原发病LBL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21例ALCL患者骨髓(21份标本)及外周血(15份标本)细胞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9(2~14)岁。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骨髓细胞NPM-ALK阳性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5.6±18.6)%,阴性患者为(91.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患者骨髓细胞NPM—ALK阳性与其有3个以上器官受累(P=0.032)有相关性。86.7%的患者外周血与骨髓NPM.ALK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通过RT-PCR法检测ALC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表达,可以证实患者血循环中有无微小肿瘤细胞播散,阳性结果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杨菁赵晓曦金铃段彦龙黄爽张梦张蕊周春菊张永红
- 关键词:预后
- 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化疗前肿瘤负荷,收集化疗后第8天、3个月及停药前各项评估结果并追踪预后。统计ATLS在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高肿瘤负荷、肾脏侵犯的关系。全部患儿给予大剂量水化碱化、利尿、别嘌呤醇等常规治疗,予血液透析等治疗。结果(1)103例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中诊断ATLS者18例(17.5%),病理类型均为伯基特型,18例患儿均为Ⅲ~Ⅳ期且并发巨大瘤块,骨髓幼稚细胞〉25%者7例(38.9%),乳酸脱氢酶≥1000U/L者11例(61.1%),肾脏侵犯者11例(61.1%);(2)18例(100%)患儿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7例(38.9%)发生抽搐(5例为低钙惊厥,2例头颅磁共振提示为双侧枕叶脑白质病变);6例(33.3%)存在严重的少尿或无尿;消化道出血1例(5.6%);(3)全部患儿均有血尿素氮和(或)肌酐升高,高尿酸、高磷及高钾血症、低钙血症;(4)经常规治疗缓解者9例(50.0%),经血液透析和(或)尿酸氧化酶治疗缓解者8例(44.5%);本组接受规律化疗者13例(72.2%),10例至今无事件存活(55.6%),3例停药后复发导致死亡(16.7%);治疗初期放弃治疗或死亡者共5例(27.8%)。结论(1)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伯基特型易发生ATLS;(2)高肿瘤负荷、肾脏侵犯是ATLS发生的高危因素;(3)常规应用水化碱化、别嘌呤醇、利尿是治疗ATLS的有效措施,重症者应用血液透析等治疗是有效的缓解手段。
- 黄爽杨菁张蕊段彦龙张永红
-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淋巴瘤B细胞儿童
- 儿童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 2021年
- 1例9岁男童以面色苍白、脐周疼痛起病,辅助检查提示贫血,13C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可见炎症、溃疡,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诊断儿童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仍有肿瘤病灶存在,予以化疗,预后良好。该病儿童少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无好转时需考虑此病,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检查可明确诊断,低剂量化疗预后好。
- 张楠段彦龙周春菊金玲杨菁黄爽张梦张永红
-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肿瘤病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预后良好
- 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8例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 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总结疗效和药物相关毒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ALCL患儿38例,采用北京儿童医院-ALCL-2003方案.结果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34例,男:女=2.16∶1,中位发病年龄9岁,33例(86.8%)患儿有B症状,94.7%的患儿确诊时已达Ⅲ~Ⅳ期.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2 ~ 99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43个月.34例(89.5%)获得完全缓解.复发3例,均在开始治疗的20个月内发生.预计4年无病生存率为(81.2±6.4)%,预计4年总生存率为(86.4±5.7)%.单因素分析预后不良因素包括:3个以上结外器官受累,肝脾肿大(>3 cm),乳酸脱氢酶升高,临床分期为Ⅳ期,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年龄<3岁.主要药物相关毒性是骨髓抑制和黏膜炎,无化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儿童ALCL易出现结外侵犯,多有B症状.本组患儿化疗效果良好,方案安全性良好,多为早期复发,长春花碱(VBL)维持治疗是必要的.
- 杨菁金玲郑胡镛张蕊段彦龙黄爽周春菊张永红
- 关键词:预后儿童
- 15例儿童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年龄≤18岁的15例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以及基于病理组织亚型的、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男女比例2.7∶1,中位确诊年龄7.2(2.3~16.4)岁,临床首发症状以颅高压伴颅神经受损为主,影像学以多发病灶为主。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PCNSL发病率极低,以HD-MTX为基础的化疗整体预后良好,部分病情评估稳定者可减量维持或不予维持治疗。初治以非HD-MTX为主的化疗,病情进展或复发患儿再次予HD-MTX为基础的化疗仍有效。
- 高慧霞张宁宁周春菊金玲杨菁黄爽张梦李楠张永红段彦龙
- 关键词:大剂量甲氨蝶呤预后良好颅高压病情进展
- 儿童淋巴瘤的误诊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133例患儿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的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淋巴瘤的认识,减少早期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8年收治的227例淋巴瘤患儿资料,分别按照其首发症状、误诊原因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227例患儿中有误诊史的133例,占58.6%。按病理类型分组统计,以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误诊率最高约占91.2%。误诊原因:1)淋巴瘤首发症状多种多样,结外侵犯多见,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造成误诊共58例,占43.6%;2)病理科医生对本病的组织学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理取材不够完整或处置不当以致影响病理结果判断的共33例,占24.8%;3)患儿家长不配合检查延误诊断的共17例,占12.8%;4)盲目使用激素,掩盖病情,造成误诊的共13例,占9.8%;5)临床表现特殊而误诊12例,占9.0%。结论儿童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热及结外病灶多见,对本病缺乏认识、盲目使用激素是误诊的首要原因。病理科医生对本病细胞形态学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处置不当或缺少免疫组化和基因学检测是造成误诊的第二位因素。患儿家长不配合检查及患儿临床表现特殊也是误诊的常见原因。
- 黄爽杨菁金玲张蕊段颜龙张永红
- 关键词:淋巴瘤儿童误诊
-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点,探讨CNS侵犯危险因素,总结应用BCH-LBL-2003方案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12例LBL住院患儿中合并CNS侵犯的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依据不同危险因素将患儿CNS状态分为3级并采用不同程度的治疗方案。结果 19例患儿中15例为初诊时已发生CNS侵犯,4例为化疗中CNS复发。除1例为临床Ⅲ期外,其余均为Ⅳ期。本组脑膜侵犯10例(51%),脑实质侵犯4例(21%),脊旁浸润3例(16%),颅神经侵犯1例(5%),混合性浸润(脑膜+颅神经)1例(5%)。初诊时存在CNS侵犯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75)。头面部侵犯和血清LDH≥500 IU/L为CNS侵犯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LBL易合并CNS侵犯。头面部侵犯和血清LDH≥500 IU/L为CNS侵犯危险因素。对CNS侵犯及存在危险因素患儿加强CNS定向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金玲张蕊黄爽杨菁段彦龙张永红
- 关键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侵犯预后
- 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霍奇金淋巴瘤10例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评估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化疗治疗儿童难治或复发经典性霍奇金淋巴瘤(R/R cH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0例R/R cH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症状、临床分期、既往治疗情况等),10例患儿均接受至少2周期BV联合化疗,根据化疗药物强度的不同决定与其同疗程应用的BV剂量,每3周1次应用BV者剂量为1.8 mg/kg,每2周1次应用BV者剂量为1.2 mg/kg。每2个周期评估患儿缓解情况,随访至2024年5月31日。记录用药期间有无输注反应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5.3~16.9岁;难治6例,复发4例;结节硬化型6例,混合细胞型2例,富于淋巴细胞型1例,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临床分期Ⅳ期5例,Ⅲ期5例。既往接受治疗以化疗为主,4例患儿曾接受放疗,1例患儿曾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共计43周期单独应用BV或BV联合不同方案化疗,疗程数为2~10个,10例患儿均无事件生存,9例患儿持续完全缓解。BV均顺利完成输注,共记录到28例次患儿发生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以骨髓抑制为主,均与化疗相关,均未影响序贯治疗。结论BV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CD30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显效,安全性可耐受。
- 李楠李英周春菊黄爽金玲杨菁邵苗苗孙豪王晓玲段彦龙
- 关键词:霍奇金病药物评价
- 携带SET-CAN融合基因儿童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儿童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该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例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儿童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很快发生骨髓转移,受累范围广泛。按BCH-2003-LBL方案化疗,2周后骨髓完全缓解,化疗后第33天瘤灶消失,SET-CAN融合基因转为阴性,目前已维持治疗1年半,以SET-CAN融合基因做为MRD监测标志持续阴性。结论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敏感,该基因在化疗后缓解期持续阴性,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SET-CAN融合基因可能成为监测淋巴瘤微小残留病的新标志。
- 郜慧芳李伟京张永红李志刚金玲杨菁段彦龙黄爽张蕊
- 关键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