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永平

作品数:9 被引量:12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4篇密植
  • 3篇种质
  • 3篇种质改良
  • 2篇行距
  • 2篇营养
  • 2篇玉米产量
  • 2篇栽培
  • 1篇性状
  • 1篇营养面积
  • 1篇玉米改良
  • 1篇玉米高产
  • 1篇玉米营养
  • 1篇玉米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栽培措施
  • 1篇强优势组合
  • 1篇株行距
  • 1篇自交
  • 1篇自交系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9篇张永科
  • 9篇马永平
  • 1篇黄文浩

传媒

  • 4篇玉米科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宁夏农学院学...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Ⅱ.行距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被引量:39
2006年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处理(6.0万、7.5万和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才能显现,密度×行距对玉米具有(1+1)>2的耦合增产效应。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吴金平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栽培措施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Ⅰ.密度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被引量:57
2005年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穴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雪、3个密度穴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雪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行距,再次为品种;在试验实施的密度、行距、品种各因素处理中,玉米杂交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玉米营养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小。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吴金平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
武字号玉米自交系改良利用研究
2002年
根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就国内种质系的选育对武 10 9自交系用含唐四系、旅系种质的自交系进行了改良研究、自交选系。结果表明 :选育的自交系 812 6一般配合力高 ,在384 6株 / 6 6 6 .7m2 下测配新组合大穗大粒 ,抗病抗倒 ,结实性好 ,高产稳产 。
张永科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种质改良
武字号玉米改良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2003年
根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就国内种质系的选育对武109自交系用含唐四系、旅系种质的自交系进行了改良研究和自交选系。结果表明,选育的自交系8126一般配合力高,在5.77万株/hm2下测配新组合大穗大粒,抗病抗倒,结实性好,高产稳产,开发前景较好。
张永科郑振宇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种质改良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32
2004年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
张永科黄文浩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密植栽培株行距
玉米高产潜力开发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用直立叶型玉米杂交种作试材,就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处理的玉米杂交种产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增产显著。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无水分和土壤营养胁迫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农业生态经济意义。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高产潜力
武字号自交系在陕西省玉米育种中的利用及改良
本文结合育种实际分析了武105等武字号玉米自交系在陕西省玉米育种中的地位及其改良再利用。武字号自交系配合力高、多抗性好,对陕西关中特定玉米生态条件适应性较好。应以武字号自交系做选系牵头材料,进一步改良武字号自交系的耐密植...
张永科袁公选马永平何仲阳
关键词:强优势组合
文献传递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Ⅲ.玉米营养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个体营养面积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实施50cm行距条播,在密度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增产极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活动。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吴金平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玉米营养面积
武字号玉米自交系改良利用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根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对武109自交系用含唐四系、旅系种质的自交系进行了改良研究、自交选系。结果表明:选育的自交系8126一般配合力高,在5.77万株/hm2下测配新组合大穗大粒,抗病抗倒,结实性好,高产稳产,开发前景较好。
张永科肖贞何仲阳马永平
关键词:种质改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