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敏
- 作品数:83 被引量:610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孕妇复苏的特殊性被引量:1
- 2004年
- 王吉云马志敏
- 关键词:孕妇生殖技术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
- 便携式12导联心电事件捕捉器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通过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心电图对比,评价便携式12导联心电事件捕捉器记录心电图的有效性,以及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7—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治疗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同时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便携式12导联心电事件捕捉器记录心电图,观察自动测量值的一致性,包括心率(HR)、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矫正QT(QTc)间期;比较两种心电图机心电图诊断准确率。结果常规心电图和便携式心电图测量的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和便携式心电图测量的HR、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和便携式心电图在正常心电图、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他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12导联心电事件捕捉器所记录和传输的心电信号准确、可靠,心电图诊断基本符合,可作为临床诊断应用。
- 杨毅马志敏李彦明王吉云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远程会诊
- 利多卡因预防全身麻醉术后气管拔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系统评价
- 马志敏娄景盛艾飞玲徐超楠王云峰杨兴华
- 全自动体外除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3
- 2005年
-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全自动体外除颤器(Powerheart)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既往研究多限定于不同病因导致的室颤和室速的患者,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其监测、识别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可靠程度,尚无研究评价其是否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我们在32例AMI患者应用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常规心电监测并预设室颤和室速的识别和治疗程序,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 马志敏胡大一王长华朱正炎王吉云刘立新
- 关键词:室速急性心肌梗死室颤
- 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和手法压迫止血效果的比较
- 2011年
- 目的:比较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和传统手法压迫对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和患者舒适程度的区别。方法: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48例分为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组(第1组,108例)和传统手法压迫组(第2组,1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制动时间、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止血效果相似,第1组的卧床制动时间显著缩短,不适症状发生率较低,优于2组(P<0.05)。结论:Boomerang血管封堵器止血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
- 厉红马晖彭华马志敏郁鹏
- 关键词:血管封堵器股动脉止血
- 心绞痛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6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N proBNP(N terminalpro B typenatriureticpeptide)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对象 70例分为三组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 proBN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和心功能。结果 ( 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N 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 ,P <0 0 1;而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2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 ,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与血浆N proBN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r =- 0 5 89,P <0 0 1;LVEF减低(LVEF <5 0 % )的患者血浆N proBNP水平明显高于LVEF正常 (LVEF≥ 5 0 % )的患者 ,P <0 0 1。在LVEF正常的患者中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N proBNP水平仍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P <0 0 1。结论 血浆N proBNP浓度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明显升高 。
- 刘梅林李继敏胡大一马志敏高霖庞永正
- 关键词:心绞痛血浆心脏功能试验
- 介入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 (PCI)对高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STEMI连续行直接PCI的患者 1 56例 ,对IRA行直接PCI。随访 1~ 1 2个月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的发生率。结果 ≥ 75岁组较 <75岁组中脑卒中比例较高 (P <0 0 5) ,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 (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 (LVEF)降低 (P <0 0 5)。共随访 1 4 5例患者 ,两组住院期发生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差异无显著性 ,但≥ 75岁组心脏性死亡增高 (9 4%比1 8% ,P <0 0 5) ;随访平均 (7 3± 3 2 )个月 ,≥ 75岁组患者总心脏性病死率明显高于 <75岁组(1 2 5 %比 1 8% ,P <0 0 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 75岁与LVEF值降低分别与STEMI患者行直接PCI后心脏性死亡增加密切相关 ,是心脏性死亡事件危险增高的独立预测变量。结论 年龄≥
- 赵明中胡大一马志敏孙淑红许玉韵
-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 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被引量:2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自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6月 ,在急诊室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连续 2 56例患者。入急诊室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 ,并在 10min内完成常规 18导联心电图检查 ,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 (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 )、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 ,同时床旁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并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TnI阳性组 (TnI定量检测≥ 0 1μg/L)和TnI阴性组 (TnI <0 1μg/L )。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 ) ,并随访 1~ 12 (7 2± 3 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 ,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 3 2 1%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所有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TnI阳性 ,TnI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I阴性组多 ,TnI阳性组较TnI阴性组的住院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 ,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 ,总心脏性病死率也上升 ,且复合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
- 赵明中胡大一许玉韵马志敏刘如辉
- 关键词:心电图肌钙蛋白ST段UAPNSTEMI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44例研究对象分为2组,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N—proJBNP水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结果①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并发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P<0.05;③血浆N—proBNP水平与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d)、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重量(LVM)明显相关,P<0.05。结论 并发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临床测定血浆N—proBNP水平可能有助于鉴别并发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
- 李继敏刘梅林马志敏高霖庞永正胡大一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
- 两种指引导丝操作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应用以球囊做支撑用普通指引导丝(中等硬度3~6g)(球囊支撑组)及单独使用指引导丝(普通组)治疗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经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稳定型心绞痛27例)。普组组65例,球囊支撑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08例CTO病变88例(81.5%)获得成功,20例(18.5%)未成功,普通组与球囊支撑组分别成功52例(80.0%)与36例(8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并发症普通组7例(10.8%)高于球囊支撑组的1例(2.3%)(P<0.05)。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结论以球囊支撑普通指引导丝做CTO安全方便。
- 郭炜华王国宏吴明营陈波王雷刘君马志敏陈喆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