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生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病
  • 1篇心房
  • 1篇心房纤颤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功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功能
  • 1篇再灌注
  • 1篇术后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左心
  • 1篇左心房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陈新
  • 3篇李广平
  • 2篇徐延敏
  • 1篇杨丽秀
  • 1篇周长钰
  • 1篇黄体钢
  • 1篇许纲
  • 1篇郑成环
  • 1篇林晓静
  • 1篇王林

传媒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2篇2010
  • 1篇199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豚鼠乳头肌电生理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研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维拉帕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细胞电生理方法.结果:对照组RMP,APA,APD50,Vmax,ERP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正常充氧台氏液的复灌而回复,20分钟后恢复对照状态.维拉帕米治疗组复灌20分钟除ERP,APD90外APA,APD50,Vmax未恢复至对照状态.对照组10例标本均发生了再灌注心律失常,6/10例为室早,5/6例于复灌4.5±2.6分钟时出现DAD或EAD,并发生触发性室早.4/10例发生持续性心动过速,持续10.4±5.0分钟.快速起搏可以超速抑制,但不能终止.治疗注组8/10例未出现心律失常,仅2/10例发生室早,均未记录到EAD或DAD.结论:触发活动及自律性增高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生机制,维拉帕米可有效地拮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徐延敏黄体钢李广平陈新
关键词:心肌缺血维拉帕米肌电生理
心房纤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重构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进一步增加,人群的发生率可达0.5-1%,60岁以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达10%。Miyasaka等在2006年发表的明尼苏达流行病学研究...
徐延敏李广平许纲林晓静陈新
关键词:心房纤颤心脏功能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动脉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90例(CAD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并无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动脉内膜的变化,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观察管腔、管径、内膜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Grouse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单支组及多支组明显减弱[(9.08±2.28)%、(6.14±2.21)%],与对照组[(15.58±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密切相关。
郑成环王林周长钰李广平杨丽秀陈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