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作品数:8 被引量:17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局科研基金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一例促皮质素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解析与改进 被引量:2 2022年 对1例癫痫性痉挛患儿采用促皮质素静脉给药时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进行解析。针对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并采取措施: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优化临床监护,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以肌肉注射代替静脉滴注等,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升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了患者安全。 卜丽君 陈丽 周昀箐 王翠锦 王英燕 韩凤 王纪文 李浩关键词:促皮质素 静脉给药 护理质量 双极电凝在全身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双极电凝在全身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采用双极电凝、单极电刀与传统剥离法实施扁桃体摘除,三种术式共实施扁桃体摘除65例。比较各术式对应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及恢复时间。结果用双极电凝镊行扁桃体摘除在包埋型扁桃体、扁桃体周围明显粘连患者中与单极电刀及传统的剥离法扁桃体摘除相比,术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全身麻醉下,采用双极电凝扁桃体摘除手术尤其适用于包埋型扁桃体以及扁桃体周围明显粘连的患者。 沈志豪 骆华杰 金晓杰 陈丽 杨志刚 张奕 刘君 周秦毅关键词:双极电凝 扁桃体摘除术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60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头颅影像学、治疗随访等,其中45例患儿家系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60例患儿中男30例、女30例,起病年龄2天至14岁,其中单纯巨脑回45例(75.0%),单纯无脑回4例(6.7%),巨脑回合并无脑回11例(18.3%);仅以运动或语言发育落后为首发症状就诊者10例(16.7%),伴癫痫者48例(80.0%),其中痉挛发作31例。50例合并惊厥的患儿随访1.5个月至5年,2例热性惊厥未用药无发作,12例经抗癫痫药物、4例经手术治疗后无癫痫发作,31例仍有反复癫痫发作,1例因重症肺炎病亡。60例患儿中5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例14岁起病的局灶性巨脑回患儿发育正常。行全基因组分析的45例患儿家系中发现4例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lB亚单位1(PAFAH1B1/LIS 1)基因变异及1例α-微管蛋白1a(TUBA1A)基因变异,均为新发变异,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分类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无脑回-巨脑回患儿临床上多有难治性癫痫和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多数预后不良,痉挛发作的一线用药和癫痫手术治疗对部分患儿有益;仅少数患儿发现PAFAH1B1基因及TUBA1A基因致病性变异。 周昀箐 王翠锦 王英燕 陈丽 禹永春 王纪文关键词:癫痫 矫形鞋垫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矫形鞋垫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脑性瘫痪伴膝过伸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物理运动疗法;研究组患儿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矫形鞋垫联合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量表-88(D区和E区)评分、步态参数(步长、步宽)、膝过伸角度及改善率等。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肌肉损伤、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D区和E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中D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2±3)与(28±4)分,t=2.881,P=0.009)], GMFM-88中E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5)与(20±6)分,t=2.134,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步态参数(步长、步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步长显著高于对照组[(24±3)与(21±3)cm, t=2.378,P=0.032],步宽低于对照组[(8.1±0.8)与(8.8±0.9)cm,t=2.183,P=0.037)]。研究组患儿膝过伸改善率[76.2%(16/21)]明显高于对照组[19.0%(4/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5,P=0.001)。研究组患儿膝过伸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9±4)°与(12±3)°,t=2.908,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矫形鞋垫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膝过伸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丁健 唐亮 戴燕琼 陈丽关键词:脑性瘫痪 肌电生物反馈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骨科Ⅰ类切口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建立骨科Ⅰ类切口感染预测模型,预测未来6个月的感染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数据。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建立ARIMA模型;以2021年7-12月的发病率数据作为验证集,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并预测未来6个月的发病率。结果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共有228647例,发生Ⅰ类切口感染628例,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0.275%。ARIMA(1,0,0)(1,0,0)12为确定的最佳模型,2021年7-12月的实际值均落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内。采用该模型预测未来6个月的感染发病率依次分别为0.276%、0.283%、0.288%、0.285%、0.297%和0.291%。结论ARIMA模型能有效拟合、预测骨科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模型预测结果提示未来6个月内的发病率呈现低水平流行的态势,可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陈丽 杨玉妹 方朕关键词:骨科 PNF疗法联合矫形鞋垫干预对脑性瘫痪足下垂伴内翻患儿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联合矫形鞋垫干预对脑性瘫痪足下垂伴内翻患儿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脑瘫足下垂伴内翻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A组)28例、矫形鞋垫组(B组)26例及PNF联合矫形鞋垫组(C组)26例。A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矫形鞋垫干预治疗,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PNF疗法。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踝背屈角度、足外翻角度、踝背屈肌力、平衡功能、步长及步速。结果各组治疗前踝背屈AROM、足外翻角度、踝背屈肌群肌力、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踝背屈AROM、足外翻角度、踝背屈肌群肌力、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踝背屈AROM、足外翻角度C组>B组>A组,踝背屈肌群肌力、BBS评分C组>B组、A组(P均<0.05)。各组治疗前步长、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步长、步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步长、步速C组>B组、A组(P均<0.05)。结论PNF疗法联合矫形鞋垫干预可有效增加脑性瘫痪足下垂伴内翻患儿踝背屈角度、足外翻角度及踝背屈肌群肌力,同时改善患儿平衡能力及步态参数。 袁九洲 戴燕琼 陈丽 丁健 王瑜关键词:脑性瘫痪 足下垂 足内翻 下肢功能 神经调控技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年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潜在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被发现,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沟通缺陷,具有重复、不寻常的感觉运动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虚拟现实技术等被尝试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旨在通过神经刺激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改善患者大脑功能,促进康复。神经调控技术在独症谱系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有望在传统康复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蔡水灵 陈丽 戴燕琼 王瑜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 经颅磁刺激 虚拟现实技术 上海嘉定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上海嘉定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分布,以及与年龄、居住环境、季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1种国产的标准化变应原点刺液对常住上海嘉定区62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11种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以及在不同季节的阳性率。分别按年龄、居住环境来源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年龄、居住地之间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嘉定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试的总体阳性率为75.5%,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屋尘螨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混合花粉、动物皮毛;SPT阳性春、秋季高于冬、夏季(P<0.05),儿童高于成人(P<0.05),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者高于居住在城镇及农村者(P<0.05)。结论上海嘉定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整体阳性率较高,主要变应原为粉尘瞒、屋尘瞒;皮试阳性率以春、秋较高,儿童高于成人,居住于城乡结合部的患者较高。 翟亮 沈志豪 金晓杰 宋伟 杨志刚 陈丽 吴素娟关键词:鼻炎 变应性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