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红林

作品数:36 被引量:2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地震
  • 12篇GPS
  • 9篇形变
  • 7篇反演
  • 6篇地壳
  • 6篇同震形变
  • 5篇断层
  • 4篇电离层
  • 4篇位错
  • 3篇地球模型
  • 3篇地震断层
  • 3篇青藏高原
  • 3篇最小二乘配置
  • 3篇反演方法
  • 3篇INSAR
  • 2篇地壳形变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震带
  • 2篇地震同震形变
  • 2篇地震形变

机构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9篇中国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5篇金红林
  • 9篇付广裕
  • 6篇马新欣
  • 6篇孟国杰
  • 4篇王阅兵
  • 4篇高原
  • 4篇田平
  • 3篇焦立果
  • 3篇胡新康
  • 3篇林湛
  • 3篇陈化然
  • 3篇洪顺英
  • 3篇刘晓灿
  • 3篇黄星
  • 2篇李大虎
  • 2篇夏红
  • 2篇郭鹏
  • 2篇任金卫
  • 2篇苏小宁
  • 2篇申旭辉

传媒

  • 6篇地震
  • 5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科技纵览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_w9.0级地震同震滑动分布被引量:5
2012年
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w9.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为35m,较大滑动分布在浅于30km的震源中心上部,最大破裂集中在20km深度的地方.其地震矩约为3.63×1022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9.0.模拟结果显示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更适用于倾角低于40°的断层模型反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发震断层滑动模型,利用地球体位错理论正演计算该地震在中国及其邻区产生的远场形变,正演计算结果基本可以解释由中国GPS陆态网络观测到的同震形变.
王阅兵金红林付广裕孟国杰
分析不同地球模型对地震同震形变和反演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将利用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分析地震同震形变和地震反演结果,讨论不同地球模型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同震形变分析中,首先给出理论上的地震破裂模型,利用均匀半空间位错模型、水平层状介质位错模型、均质球型位错模型和层状...
田平金红林付广裕
关键词:地震观测同震形变反演分析地球模型
文献传递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探测汶川M_S8.0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被引量:5
2013年
获取COSMIC掩星2级数据,基于球谐函数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模型值,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提供背景依据.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最大电子密度,得到各主成分所占能量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震前在震中邻近区域出现电离层扰动增强现象,且随高度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F2层300—450km.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月15日—29日19:00—24:00(地方时)第三主成分能量百分比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震前电离层存在异常扰动现象.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
马新欣林湛陈化然金红林李大虎焦立果刘晓灿
关键词:COSMIC球谐函数电离层扰动
基于S波分裂与GNSS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变形初步分析
青藏块体东北部由南至北分别为羌塘、松潘-甘孜、柴达木盆地和祁连等几个二级块体。该区是青藏块体与周边块体交会的前沿区域,第四纪褶皱与断层广泛分布。研究区西北部、北部与东北部被构造相对稳定的塔里木、阿拉善及鄂尔多斯块体围限,...
李抒予金红林高原刘同振
基于COSMIC数据电离层电子密度空间分布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天基GPS探测可以提供分布全球、高精度、高垂直分辨率的电离层观测资料,弥补地基GPS探测受地域限制、垂直分辨率低的问题.利用COSMIC掩星2008—2011年数据,网格化统计分析了太阳活动处于不同水平下的电子密度空间分布变化,以期为分析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空间扰动变化提供参考背景.研究表明,电子密度存在明显赤道异常和威德尔海异常现象,并发现随太阳活动性增强,在250~350km高度范围电子密度赤道异常现象扩展到中纬地区,在300~500km高度范围威德尔海异常现象不仅发生在南半球夏季,春秋季电子密度夜间值比白天也显著增强;在250~500km高度范围,电子密度存在明显的威德尔海异常现象,并随着太阳活动性增强,异常区域地理范围扩宽.
马新欣林湛陈化然金红林刘晓灿焦立果
关键词:地球物理电离层电子密度赤道异常
同震形变数据分布对反演结果影响的研究
<正>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许才军等(2009)、王敏(2009)等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组提供的GPS同震位移资料反演了滑动量分布,Wang etal.(2011)利用大量的GPS观测资料和三角测量数据反...
王阅兵金红林
文献传递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07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特征,阐述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在地震动态位移分析、震源破裂反演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我国及时开展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孟国杰任金卫金红林李鹏
关键词:GPS数据处理
汶川Mw7.9地震周边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岩石圈垂向构造应力场被引量:6
2018年
前人研究给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地壳均衡异常显著,具有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深部动力背景。2016年6月,我们围绕该均衡异常显著区域开展重力/GNSS加密观测,提高了该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壳均衡异常场的空间分辨率。依据上述观测结果与前期同类观测数据,反演了汶川MW7.9地震周边地区地壳密度构造。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是地壳密度变化的高梯度带,其东侧地壳较薄,但其西部明显变厚,上、中、下地壳变化趋势均呈现上述特征;研究区东侧的莫霍面深度为35~40km,西侧为60~65km。此外,利用重力/GNSS联合观测数据计算了汶川MW7.9地震震中区周边地区岩石圈承载的垂向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汶川MW7.9地震震中区北部、宁强、峨眉山周边地区蓄积了-30 MPa至-40 MPa的负向构造应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蓄积了约40 MPa的正向构造应力,区域最大垂向构造应力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临近芦山MW6.6地震。统计结果表明,地震多发生在垂向构造应力高梯度带附近,或垂向构造应力的高值区域。
付广裕金红林王灼华佘雅文
关键词:地壳均衡布格重力异常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的地壳剪切波分裂被引量:22
2011年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AM方法对该区域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的燕山隆起地区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这与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南部的太行山隆起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NNE,可能与太行山隆起的断裂带走向有关,与山西地震带北部NNE—NE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位于研究区域中部的隆起与沉降边界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则表现的比较复杂,可能是复杂的局部地质构造引起的.
赵博高原石玉涛金红林孙进
关键词:山西地震带剪切波分裂应力地壳
2015年新疆皮山M_W6.4地震发震断层和滑动分布反演被引量:4
2020年
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提取了2015年皮山MW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震中北部以隆升为主,最大抬升量为12.9 cm;南部以沉降为主,最大沉降量为5.5 cm。采用基于单一断层滑动模型的多峰粒子群优化和蒙特卡罗算法,以LOS向InSAR形变场为约束,对发震断层的几何模型进行非线性反演。在此基础上,联合InSAR和GPS数据,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断层滑动分布。综合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顶部埋深约7.4 km的隐伏断裂,断层面大小为48 km×35 km,断层走向、倾角、断层滑动角分别为111°、19°、91°;断层最大滑动量0.47 m,位于深度为10.6 km的区域;累计地震矩3.89×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33。最后,依据主震断层滑移量计算了主震对周围中小断裂的库仑应力扰动变化,结果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泽普断裂受主震影响的库仑应力明显增加;震后3年内余震集中分布在泽普断裂库仑应力增加区域,表明皮山地震主震对余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应力触发作用。
黄星洪顺英金红林刘泰董彦芳
关键词:INSAR库仑应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