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桃
- 作品数:37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先秦时期的动量表达格式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对先秦时期各种动量表达格式的类型、意义和通行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诸动量表达格式对其要素的限制条件、近义动量表达式之间的异同,并对当时人们选用不同格式表达动量的原因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 金桂桃
- 关键词:先秦动量
- “数+V_1(+而)+V_2”式动量表示法的发展演变
- 2013年
-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 金桂桃
- 关键词:汉语
- 汉语“动+数+量”式动量表示法的来源及类型学观照
- 2016年
- 一、引言现代汉语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两种方式:'动+数+量'式和'数+量+动'式,前者如'去两次',后者如'一次也没去'。不过,据学者们研究,一般情况下不用'数+量+动'式动量表示法。如石毓智指出:'动量词位于动词之前是有很强的条件限制,一般表示一些特定的语法意义,而且很多时候数词只限于’一’,或者干脆不能加任何数词,使用频率和范围都很受限制。'~①张赪也指出:'’数+动量’短语位于动词前成为一种有标记语序。
- 金桂桃
- 关键词:数量短语表示法
- 近两百年来广州方言正反问句的发展演变被引量:2
- 2018年
- 近两百年来,广州方言正反问句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1)宾语后移;2)带可能补语正反问句中省略第一个动词后的补语结构;3)"VPneg"式中,除"VP未"外,其余格式皆消退。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广州方言正反问句演变的重要阶段。其发展演变的动因除了"疑问焦点愈来愈凸显""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等语言内部因素外,受汉语的影响是其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 金桂桃
- 关键词:广州方言正反问句
-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的发展被引量:1
- 2019年
- 广州方言有标记被动句中引进施事的介词,19世纪主要用"被"。在语言发展普遍规律的推动下,给予、使役义的"俾"发展出表示被动的意义,并渐渐取代"被"而发展成为广州方言中唯一的被动标记。表达格式方面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动标记后施动者不出现的用法消失了;二是自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形式上无主语、受事成分位于VP结构之后的用法。早期广州方言"被"字句是古代汉语在广州方言区内的留存,"俾"取代"被"的过程和结果是广州方言系统自身发展演变的表现。
- 金桂桃
- 关键词:广州方言被动句语言发展
-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想”与“考虑”的差异——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辨析
- 2011年
- 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想"与"考虑"的义项进行描写和辨析,发现被已有工具书释作同义词的"想(1)"与"考虑"实际上只有一个义项相同:"思考"义。此外,"考虑"还有两个义项是"想"没有的:一是"把……考虑进去(使……成为思考对象)";二是"顾及",同为"思考"义时,二者亦有细微差异:"想"带有[+想象]的义征,"考虑"带有[+强度大]的义征。这些语义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用法上的种种不同。不懂这些语义差异是造成留学生混用这对词语的根本原因。
- 金桂桃
- 关键词:语义范畴
- 动量词“把”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被引量:3
- 2007年
- 动量词"把"由个体量词"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出现于宋朝,发展于元代,基本成熟于清代。文章从动量词"把"的来源、产生时间和过程,探讨了它发展的脉络、特点和动因等相关问题。
- 金桂桃
-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选择疑问句的发展被引量:3
- 2017年
-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的选择疑问句主要有四大类:"(係)……嚊(係)……"类、"……抑或……"类、"(係)……定(係)……"类和"(係)……只(係)……"类,每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次小类。其中"(係)……嚊(係)……"类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颇为通行的选择问句式,20世纪30-40年代开始迅速衰退以致基本退出口语交际的舞台;"……抑或……"类自19世纪以来,发展较为平稳;"(係)……定(係)……"类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颇为迅速,到20世纪40年代已在广州方言选择疑问句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係)……只(係)……"类仅出现于极个别文献中。各类选择问句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体现了语言内部近义表达形式之间竞争发展的规律。
- 金桂桃刘畅
- 关键词:广州方言选择问句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辨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相同义项下,其带宾语方面的差异主要有:能否带宾语;能带体宾还是谓宾;同带体宾或谓宾时其宾语音节多少、宾语成分是否隐现等。文章主要探讨存在这些差异的单双音节动词的类型、比例、表现、规律及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 金桂桃
- 关键词:单双音节动词
- 《近代汉语连词》读后
- 2011年
- 虚词研究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连词是汉语虚词的一个大类,产生和发展又有自身的特点。但汉语连词的研究,尤其是近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
- 金桂桃
- 关键词:近代汉语连词汉语语法研究虚词研究汉语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