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 作品数:26 被引量:82 H指数:6 供职机构: 邯郸市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介质水平及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2013年 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氟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同时选择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浆IL-6[(24.13±6.24)ng/ml]、MCP-1[(18.95±4.53)p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97±5.67)ng/ml和(14.35±4.28)pg/L,P均<0.01;服用氟伐他汀4周后,ACS组血浆IL-6(19.56±5.87)ng/ml及MCP-1(14.85±4.38)pg/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有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反应。 韩丽英 刘丽军 马燕霞 郭海平 骈晶 裴利敏 李敏 孟利民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 氟伐他汀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2009年 郭海平 李温斌关键词:心脏瓣膜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模型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GMI低(1.5 mg/kg)、中(3 mg/kg)、高(6 mg/kg)剂量组和维拉帕米组[2.5 mg/(kg·d)],每组各20只;术前7 d连续腹腔注射给药,每日1次,最后一次给药2 h后,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行Ⅱ导联心电图监测并记录,计算心律失常发生率、行心律失常评分;测定心肌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测定心肌组织Ca2+浓度;测定心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GMI中、高剂量组和维拉帕米组心电图PR间期、QRS间期显著延长且ST段抬高程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Ca2+浓度显著降低;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DGMI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DGMI提高ATPase活性、降低心肌组织Ca2+浓度、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李延珍 李忠辉 李良 杨建 李锐 李国庆 董志欢 郭海平关键词:心律失常 缺血再灌注 腋下微创切口治疗肺大疱合并气胸60例观察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腋下微创切口治疗肺大疱合并气胸的效果。方法邯郸市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0例肺大疱合并气胸的患者,全部采用腋下微创切口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转归及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例因引流不彻底再次发生上肺叶压缩40%。1例老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术后均完全复张或肺压缩小于15%,无手术死亡,无1例出现胸腔感染,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无1例复发。结论腋下微创手术治疗肺大疱合并气胸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刘全喜 靳振生 郭海平 李俊鹏 任杰 熊云田 董超颖关键词:肺大疱 气胸 蛋白多糖在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中抗钙化的作用 2012年 目的:证实去除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对提高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抗钙化性能的作用,为研制组织工程化肺动脉带瓣管道做准备。方法:实验分为3组,即A组:为新鲜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B组: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处理的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和C组:在B组处理的基础上再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去除细胞外蛋白多糖基质成分的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每组4份(n=4)。方法:实验室:将3组样本分别进行HE染色后,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肺动脉管壁及瓣膜组织的变化。采用盐酸胍抽提结合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同时将3组样本包埋于大鼠皮下,于6周后取出标本进行Van Kosaa银染色法(钙盐染色)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分别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的钙化程度。结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猪肺动脉管壁和瓣膜组织的细胞可以较完整的去除,纤维网架结构可以完整保持。蛋白多糖含量的测定显示,与A、B组相比,C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大鼠皮下包埋实验显示,与A、B两组相比,C组的钙化反应更少,管壁组织钙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脱细胞方法可以达到去除细胞的目的。通过大鼠皮下包埋实验证明,采用透明质酸酶消化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的含量可以进一步减少脱细胞组织的钙化反应,为组织工程肺动脉带瓣管道的构建提供较为理想的脱细胞基质材料。 郭海平 史海峰 李温斌 许秀芳 郭俊平 靳振生 张素玲关键词:肺动脉 蛋白多糖 脱细胞 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80例ACS患者服用血脂康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结果 ACS组血浆IL-6、MCP-1水平为(25.45±6.34)ng/mL、(19.98±4.57)p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68±5.54)ng/mL和(14.45±4.35)pg/L(P<0.01),服用血脂康4周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下降(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IL-6及MCP-1水平升高与冠脉炎症反应相关,血脂康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IL-6及MCP-1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赵秀峰 刘丽军 马燕霞 邵丽莉 郭海平 裴利敏 李敏 李琴 信栓力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6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银杏二萜内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DGMI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术前7d连续腹腔注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最后1次给药2h后,采用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行手术通路但不夹闭冠状动脉。实施心电图监测,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体积百分率,HE染色法进行心肌组织病理检查,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状况,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GMI中、高剂量组大鼠心电图明显改善,表现为PR间期、QRS间期显著延长且ST段抬高程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或P<0.01),心肌组织病理性改变及细胞凋亡状况明显改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显著降低(P<0.01),凋亡相关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Bax和激活型Caspase-3蛋白明显下调(P<0.05或P<0.01),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0.01)。上述改善DGMI高剂量组优于低、中剂量组。结论:DGMI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调节凋亡相关Bcl-2、Bax、激活型Caspase-3蛋白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分子机制,且其作用体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李延珍 李忠辉 李良 杨建 李锐 李国庆 董志欢 郭海平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BCL-2/BAX 中心分流术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21例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心分流术在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中的应用,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应用Gore-Tex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到主肺动脉中心分流手术的TOF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3d内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水肿,病死率9.5%(2/21)。12例于术后6个月~24个月内行二期手术根治,无死亡患者。根治术中无发现Gore-Tex管堵塞者。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比术前显著改善[90.0%±4.0%比60.0%±5.05%,P<0.01;(53.4±14.1)mmHg比(42.2±8.8)mmHg,P<0.01]。12例患者二期根治术时与中心分流术时比较,左心室及肺动脉发育均明显改善。结论中心分流术是改善重症法洛四联症症状、体征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是重症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一种良好的分期手术方式。 王圣 李温斌 宋士秋 周子凡 郭海平关键词:法洛四联症 外科手术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3 2016年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当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自从1962年,首次采用体外循环下行(off-pump)PCNBG治疗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以来,CABG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最有效手段[1]。随着技术的提高,由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郭海平 凌云鹏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微创 小切口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2004年4月~2008年6月,共19例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我科接受诊断及治疗,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4岁(40.7±12.1岁)。术前临床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完整切除肿瘤3例,部分切除1例,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1例,开胸探查取活组织检查5例;9例(47.4%)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9~15d(10±7d),均顺利出院。术后发生心包积液2例,发热1例,均经对症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检查: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8例。随访14例(73.7%),随访时间1~38个月,死亡14例(73.7%),死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失访5例(26.3%)。结论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预后差,尽早明确诊断,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宋士秋 王圣 李温斌 张健群 周其文 郭海平 史海峰关键词:心脏 恶性肿瘤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