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侃
- 作品数:38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自然灾害胁迫下武陵山区农业发展: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被引量:6
- 2016年
- 武陵山区是国家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示范区,区域内产业发展构成了这一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而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部门,其地位和功能不容小觑。武陵山区农业发展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以致综合收益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由于致灾因子、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和经营主体等因素的制约,武陵山区减灾农业发展深陷多重困境。现有发展模式的改良无法有效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因而需要转换思路,在立足于地域资源禀赋基础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着力点就在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进而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为实现武陵山区减灾与减贫战略的双赢铺平道路。
- 商兆奎邵侃
-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发展
- 从《农政全书·甘薯疏》看块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兼论传统农学知识的当代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甘薯疏》是目前研究块茎作物甘薯种植的重要史料。《甘薯疏》从甘薯品种的引进推广、田间管理、选种储存、加工食用等进行了全面论述。通过对甘薯的传统种植与加工方式的分析论述,并与现代的生产、加工方式进行对接,探讨传统农学知识中蕴含的技术方法对当下块茎作物马铃薯种植及加工的借鉴价值,从中寻找为当下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大规模种植、"全粉化"加工有借鉴的传统农学知识。
- 王植槐邵侃
- 关键词:块茎作物
- 共生与变异:唐代国家和均田小农的关系演进
- 2011年
- 国家和均田小农的互动和博弈是贯穿整个唐代前期社会的一条主线。均田小农与国家政权相伴共生,并在其精心培育下迅速崛起,成为大唐帝国赖以发展和勃兴的依靠力量。由于均田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存在巨大落差,导致农户生计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也就决定了很难将其固化在土地上。唐王朝与均田小农的蜜月期并未维系多久就发生了变异,迫于生计的均田小农大量破产逃亡,尽管国家不断通过大规模"检括"行动表达维护既有制度体系的强烈愿望,但均田制的瓦解已呈不可遏制之势。两税法的颁行正式宣告均田小农阶层的解体,国家也以之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乡村治理方式的探索。
- 商兆奎邵侃
- 关键词:唐代均田制农户生计两税法
- 元代救荒植物考被引量:1
- 2019年
- 元代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朝代之一,水、旱、蝗、震等灾害无所不有且频繁发生。在频发的灾害中出现了很多救荒植物,但是学术界对于元代灾荒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救荒植物研究方面。《元代救荒植物考》以《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材料为主要依托,发现除却以粟、稻、麦、豆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之外,有明确救荒记载的植物22种,以古农书的划分方式将其分为谷属、蓏属、蔬属、果属、竹木、草属六大类,对其生长习性、可食性、食用价值以及部分植物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分类考释。《元代救荒植物考》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对国家农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张阜炳邵侃
- 关键词:元代生长习性食用价值
- 历史时期中西农业技术比较研究——基于两种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欧洲则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为特点的农牧并举的发展模式。前者的高度拓展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后者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像前者一样的开发成就,但却弱化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欧洲则突破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 邵侃商兆奎
- 关键词:农业技术生态环境社会变革
- 文化节制下的协同进化:农业起源的驱动力探析
- 2020年
-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起源的解读主要从环境要素、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三个维度展开,视角有别且所论各有申张,难以形成共识。从民族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农业起源的区域性、多元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农业起源实质上是文化节制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结果。人类仰赖文化形成的合力,为作物创造适宜的文化生态,进而促进农业革命的实现。因而,若要从根本上讨论农业起源的驱动力问题,不能不重视人类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生态的重要价值。
- 邵侃杨庭硕
- 关键词:农业起源驱动力协同进化
- 立体减灾与多元协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的“整体性治理”被引量:1
- 2019年
-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灾害损失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本文在综合考量地域、生态、民族等要素属性的基础上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治理的基本向度是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治理方略是以'人、文、地、产'为着力基点,建设立体式防灾减灾体系;治理机制是构建涵盖政府、农户、社会等力量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 商兆奎邵侃
- 关键词:民族地区整体性治理
- 中国古代救荒书中的减灾技术资料价值评估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国古代救荒书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涵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减灾科学技术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借鉴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救荒书中减灾科学技术资料的分析整理,将其系统划分为救荒减灾制度建设资料、农业减灾技术资料、水利工程减灾技术资料、生物减灾技术资料、灾害预防技术资料、野菜谱录资料六大方面,并对其分布情况及其利用价值简要分析。
- 邵侃卜风贤
- 关键词:减灾技术
-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
- 邵侃
- 《历史地理学》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识读与运用
- 2018年
- 历史地图能形象地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空间变迁的史实,它既是《历史地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历史地理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历史地图的内涵与类型、识读地图的方法,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运用历史地图解决研究问题的能力。
- 瞿州莲邵侃
-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