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航 作品数:38 被引量:115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氟乐邦表面活性剂技术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规划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理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与烷基季铵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六氟丙烯三聚体(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C9F17OC6H4SO3Na,OBS)与阳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CnNR[CnH2n+1N(CH3)3Br,CnNM,n=8,10和CnH2 n+1N(CH2CH3)3Br,CnNE,n=8,10,12]复配,研究了OBS与CnNR的摩尔比、CnNR疏水链长及CnNR亲水基团大小对此类阴、阳离子碳氟-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表面张力(γcmc)、总饱和吸附量(Γtm)及极限分子面积(Amin)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与CnNR复配,OBS的cmc和γcmc均大幅下降,达到了全面增效的结果.不同摩尔比的OBS-C8NE混合体系中,摩尔比为1∶1时表面活性最好,cmc和γcmc均最小;偏离等摩尔比时,OBS过量时混合体系的cmc小于C8NE过量时混合体系的cmc,但γcmc相差不大.与单体系相比,OBS-C8NE混合体系的Γtm明显增大、Amin明显变小.OBS与不同疏水链长的CnNE复配时,cmc的变化规律为C8NE>C10NE>C12NE,表明CnNE疏水链长的增加能降低混合体系的cmc.通过比较CnNM和CnNE(n=8,10)的表面活性发现,改变混合体系中CnNR的亲水基团大小对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无明显影响. 杨百勤 路国超 邢航 周洪涛 高岸涛 肖进新关键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氟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一种阳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以全氟辛基碘乙烷(C8F17CH2CH2I)为原料,通过格氏反应,得到全氟辛基丙酸(C8F17CH2CH2COOH),进而通过酰氯化、酰胺化和季铵化等多步反应得到一种阳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C8F17(CH2)2CONH(CH2)3N+(CH3)3I-,用IR,1HNMR和19F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水溶液及其0.1 mol/L Na Cl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在石蜡表面的接触角以及泡沫性能。结果表明,该氟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具有极高的表面活性,且其泡沫性能及润湿性与传统碳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3Cl-相比,均更为优异。 肖子冰 邢航 肖进新关键词:氟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盐效应 全氟丁基磺酸钠与辛基三乙基溴化铵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测定辛基三乙基溴化铵(C8H17N(CH2CH3)3Br,C8NE)与全氟丁基磺酸钠(C4F9SO3Na,C4F)组成的不同混合比的碳氢-碳氟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得到不同摩尔比时C8NE-C4F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cmc处的表面张力(γcmc)、总饱和吸附量、不同表面张力时表面吸附层的组成,利用Gibbs-Duhem方程求得cmc处的胶团组成。采用规则溶液理论计算了胶团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m),并求得cmc以上的胶团组成。实验表明,C8NE-C4F复配体系的cmc远远小于单体系的cmc,这也体现在该体系的βm负值很大,胶团内分子相互作用很强。但是C4F与C8NE复配后γcmc较C4F单体系的变化幅度不是特别大(γcmc降低2~4mN/m),这是由于C8NE-C4F碳链的不对称性导致部分C8NE的碳链在溶液表面弯曲而覆盖了C4F端基CF3基团。表面吸附层中氟表面活性剂相对于本体溶液是富集的,即使对于C8NE大大过量的体系,表面吸附层组成也在等摩尔附近;对于C4F过量的体系,C4F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比例比溶液中的略高。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表面吸附层的组成相对更偏向于氟表面活性剂。cmc处的胶团组成随着体系中C4F含量的增大偏向于形成显著富含C4F的胶团,对于C8NE大大过量的体系,胶团组成接近等摩尔。cmc之后的胶团组成接近等摩尔,主要归因于此时静电相互作用占主导,这和溶液配制过程中发现复配体系超过cmc一定浓度后就易生成沉淀的现象是相符的。 周洪涛 邢航 余海谦 吴剑 肖进新关键词: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 氟表面活性剂 盐效应 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Ⅲ)——PFOS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1 2016年 从表面活性剂工作者的角度,分析了PFOS问题在中国的现状并指出了PFOS淘汰行动遇到的问题及研究的难点。扩展并简要介绍了其他重要的氟烷基化合物的生产、应用和监管现状。对表面活性剂工作者提出了今后的目标和任务。 邢航 伍毅 肖进新关键词:氟表面活性剂 氟聚合物 PFO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FOA 加盐导致的全氟辛酸盐表面活性的反常行为 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测定全氟辛酸铵(APFO)、全氟辛酸三甲铵(TMHPFO)、全氟辛酸三乙铵(TEHPFO)在不同浓度NaCl(0.1,0.3,0.5 mol?L-1)存在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考察不同反离子的氟表面活性剂其表面活性随无机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对APFO的胶束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TMHPFO和TEHPFO则在NaCl浓度较低时有很小的促进作用,NaCl浓度较高时由于Na+和N(CH3)+3(或N(CH2CH3)+3)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反而临界胶束浓度(cmc)增大.APFO,TMHPFO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TEHPFO,少量NaCl的加入有利于降低γcmc、然后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TEHPFO的γcmc增大.这说明,加盐溶液中始终存在着屏蔽效应和离子交换作用的竞争,随着NaCl浓度增大离子交换趋势增大;对于疏水性较高的三乙铵离子在NaCl存在的情况下离子交换作用导致的γcmc升高需要更高的NaCl浓度才能显现.通常认为外加无机盐是增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方法之一,本工作表明,对于有些反离子为有机阳离子的氟表面活性剂,外加无机盐,如NaCl,不仅不能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浓度大时甚至会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效能.所以这类表面活性剂在实际使用时应尽量避免高盐环境. 周洪涛 高岸涛 邢航 勾志明 肖进新关键词:氟表面活性剂 盐效应 离子交换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超极性现象 芘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极性敏感探针,其单体发射光谱的第一和第三电子振动峰强度的比值(I1 /I3)强烈依赖于所处微环境的极性。本文综述并讨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即由芘所探测到的超极性现象。芘的这种异常的响应在文献中是很少见... 邢航 刘永春 张玉全 朱继华 肖进新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产物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和不同含氢量的含氢硅油为原料,在氯铂酸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系列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通过对浑浊产物静置分层后的上、下层以及澄清产物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证明了将产物是否均一透明作为判定较佳反应条件的依据是可靠的。采用全面实验方案,综合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的影响,以产物性状是否无色透明为指标得出较佳反应条件:在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和含氢硅油的摩尔比n(C=C)∶n(Si-H)=1.2∶1的前提下,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 h,催化剂用量为1.03×10-4mol.L-1(以铂原子计)。考察了硅油含氢量和聚醚相对分子质量对产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氢化过程中低含氢量的硅油和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醚易得到均相透明的产物。 杨百勤 樊强 邢航 杨健 肖进新关键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聚醚改性硅油 硅氢加成 四氟乙烯五聚体氧基苯磺酸钠与辛基三乙基溴化铵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不同摩尔比的正负离子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辛基三乙基溴化铵[C8H17N(CH2CH3)3Br,C8NE]与四氟乙烯五聚体氧基苯磺酸钠(C10F19OC6H4SO3Na,6201)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得到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表面张力(γCMC)、总饱和吸附量、不同表面张力时表面吸附层的组成;利用Gibbs-Duhem方程求得CMC处的胶团组成。采用规则溶液理论计算胶团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m)以及CMC后的胶团组成。C8NE-6201复配体系的CMC明显小于单体系,这与β^m负值很大相符(胶团内分子相互作用强)。但复配体系γCMC较6201单体系变化很小,这可能由于6201疏水链过长导致和C8NE复配后溶解性较差。6201自身的强疏水性使其成为表面吸附层和胶团在初始形成时的主导组分,而反电性C8NE参与提供协同作用。但是CMC后的胶团组成中6201的摩尔分数x6201^m基本维持在0.60.7附近,说明对于CMC后胶团的形成正负电性作用占主导。 周洪涛 邢航 勾志明 肖进新关键词: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 氟表面活性剂 盐效应 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Ⅴ)--PFOS的短碳氟链替代品 被引量:7 2016年 主要介绍PFOS的短碳氟链替代品,分析短碳氟链产品作为替代品的可行性依据、性能和环境行为,进一步讨论短碳氟链替代品的研究进展和优化策略,并指出短碳氟链产品当前面临的问题。 邢航 陈现涛 肖进新关键词:PFO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生物积累 毒性 全氟辛酸三烷基铵的表面活性、润湿及泡沫性能 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测定全氟辛酸三甲/乙/丙/丁铵[C7F15COONH(CnH2n+1)3,n=1,2,3,4,简称为TMHPFO,TEHPFO,TPHPFO,TBHPFO]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泡沫及在石蜡表面的接触角,研究三烷基铵反离子对氟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表面张力实验表明,反离子为三甲/乙/丙铵离子时,氟表面活性剂具有极高的表面活性,其表面活性不仅高于普通的全氟辛酸盐(如钠盐),而且高于已报道的反离子为四烷基铵的全氟辛酸盐,说明反离子结构的很小改变对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有很大影响。在石蜡表面润湿性的规律为:TPHPFO>TEHPFO≈TMHPFO>>TBHPFO。全氟辛酸三甲/乙/丙铵水溶液的发泡力和泡沫稳定度随着反离子增大而增强,说明反离子的碳氢链在表面吸附层的插入更利于发泡及泡沫稳定。TBHPFO受溶解度的限制导致表面活性相对较低,起泡性和润湿性极差。 周洪涛 邢航 勾志明 余海谦 肖进新关键词:氟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润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