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效如

作品数:20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迁移
  • 4篇迁移率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4篇HMGB1
  • 3篇血管
  • 3篇血清
  • 3篇原核表达
  • 3篇脑血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胶囊
  • 3篇高迁移率族蛋...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血清高迁移率...
  • 2篇血性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匹兹堡大学
  • 2篇解放军254...
  • 1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作者

  • 19篇邢效如
  • 6篇赵新春
  • 4篇李蓉芬
  • 4篇何凤田
  • 3篇台立稳
  • 3篇高会广
  • 3篇张艳
  • 3篇孙宗琴
  • 3篇赵新春
  • 3篇孙志
  • 2篇樊彦玲
  • 2篇王魁恩
  • 2篇黎松
  • 2篇郑英如
  • 2篇杨朝辉
  • 2篇陈麟凤
  • 1篇张立
  • 1篇张帆
  • 1篇龚薇
  • 1篇揣兰香

传媒

  • 3篇现代药物与临...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首都医药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水平的变化,探讨HMGB1与ACI病情的关系。方法测定128例ACI患者、4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水平,观察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血清HMGB1水平的变化,对发病后48h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脑梗死两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HMGB1水平〔(9.05±2.03)μ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7±0.59)μg/ml〕,且HMGB1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高亦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患者。结论 HMGB1一定程度上是预测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生化指标之一。
邢效如陈长青孙宗琴陈丹丹赵新春武建宏樊彦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6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标准,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诊断,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非抑郁(非PSD)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风险模型分析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60例患者中共有130例患者出现PSD,发生率为36.1%,在发病后的7d、14d、3个月、6个月、1年分别确诊15例、26例、35例、24例、30例。根据HAMD评分结果,130例PSD患者中,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分别有19例、82例、29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重大精神打击史、多发病灶、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PSD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仅多发病灶、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PSD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3)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显示,与非PSD组患者相比,PSD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较高(P=0.000),而BI评分、MMSE评分显著较低(P=0.000),认知损害的发生率也明显较高。结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以中度抑郁为主,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认知功能障碍。多发病灶、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PSD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孙志邢效如揣兰香赵新春郝亚楠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人HMGB1的制备及功能鉴定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在克隆人HMGB1(highmobilitygroupbox-1)全长cDNA的基础上,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人HMGB1cDNA,克隆至载体pUC19行序列测定后,再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QE-80L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以IPTG诱导HMGB1蛋白表达,Ni2+-NTA和多粘菌素B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后,用培养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检测重组蛋白活性。结果构建了人HMGB1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pQE-80L/HMGB1,获得了纯度约96%的纯化蛋白产物,该蛋白能刺激THP1细胞产生TNF-α。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人HMGB1蛋白纯品,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邢效如何凤田杨朝辉李蓉芬郑英如高会广黎松张艳张立
关键词:HMGB1原核表达纯化TNF-Α
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ADL总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奥拉西坦注射液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联合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10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100 m 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血疏口服液,10 m L/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清因子、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74%、8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丙二醛(MD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联合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脑神经细胞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袁富玲揣兰香邢效如
关键词:脑血疏口服液老年急性脑梗死血清因子日常生活能力
癫痫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癫痫是临床脑部疾患之一,其发病原因较复杂,治疗方式由传统的药物治疗逐渐发展到手术治疗、基因疗法、细胞移植及神经刺激等多种治疗方式,但目前仍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案。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癫痫疾病的认识,促进新的抗癫痫治疗手段的发展,本次研究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发展进行综述。
赵新春邢效如
关键词:癫痫发病机制
头痛宁胶囊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头痛宁胶囊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9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2片/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头痛宁胶囊,3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和程度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5-羟色胺(5-H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及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5-HT水平显著升高(P<0.05),MMP-9及LP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5-HT、MMP-9和LPA治疗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关键词:头痛宁胶囊偏头痛5-羟色胺基质金属蛋白酶-9溶血磷脂酸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2013-1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MB组45例,非CMB组为87例,对比分析2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腔隙性梗死数目、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显示,CMB组较非CMB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可能为CMBs的危险因素,防治上述因素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均有一定作用。
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关键词:脑微出血
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对广泛性焦虑症伴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研究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对广泛性焦虑症伴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广泛性焦虑症伴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和对照组(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各63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诺氏(Naranjo’s)评估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4、8周末,两组HAMA、PSQI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HAMA、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对广泛性焦虑症伴失眠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有效缓解焦虑、失眠症状,而且无显著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邢效如赵新春王魁恩孙志
关键词:乌灵胶囊帕罗西汀安全性
人高迁移率族B1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以原核表达的人高迁移率族B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其兔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人HMGB1cDNA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80L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HMGB1表达,Ni2+-NTA层析纯化后,用其免疫兔。以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了人HMGB1蛋白,纯化后纯度可达96%;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为1∶256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抗体可特异性与人HMGB1蛋白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兔抗人HMGB1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HMGB1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邢效如杨朝辉郑英如胡大强黄刚龚薇何凤田李蓉芬
关键词: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