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建诚

作品数:12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胁迫
  • 2篇盐碱
  • 2篇生理响应
  • 2篇无性系
  • 2篇毛竹
  • 2篇毛竹林
  • 2篇抗氧化
  • 2篇根系
  • 2篇根系特征
  • 2篇刺槐
  • 1篇多糖
  • 1篇盐碱胁迫
  • 1篇盐胁迫
  • 1篇杨树
  • 1篇杨树无性系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成分
  • 1篇优良无性系
  • 1篇渗透胁迫

机构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国际竹藤中心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浙江圣氏生物...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泰安市岱岳区...

作者

  • 12篇赵建诚
  • 5篇曹帮华
  • 4篇范少辉
  • 3篇苏文会
  • 3篇刘广路
  • 3篇侯蕊
  • 2篇李琴
  • 2篇蔡春菊
  • 2篇贺亮
  • 2篇赵珮
  • 1篇刘于
  • 1篇庞丙亮
  • 1篇秦柱南
  • 1篇秦永建
  • 1篇郭宝华
  • 1篇封焕英
  • 1篇牛庆霖
  • 1篇孙超
  • 1篇闫晓鹏
  • 1篇刘洪林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种子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现代食品
  • 1篇第十届中国林...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培毛竹林土壤氨挥发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深度毛竹林土壤氨挥发特征,为毛竹林合理施肥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对象,设置0,5,10,15,20,25和30 cm 7个施肥深度,分别施入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以不施肥作为空白对照。氨挥发的收集采用通气法,用2%硼酸作为氨的吸收液。采用单因素分析(ANOVA)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毛竹林施肥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氨挥发进程随施肥时间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并与施肥深度关系密切。在施肥后第2天即被检测到挥发氨,施肥后毛竹林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呈单峰曲线变化;0,5和10 cm深度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而15,20,25和30 cm深度施肥处理在第6天达到峰值;随后氨挥发速率逐日降低,至第12天时降至未施肥处理水平。氨挥发过程可分为快速和慢速2个阶段:施肥后1~8天为快速上升阶段,8天内挥发量占试验期间氨挥发总量的81.93%~92.38%;第8天后氨挥发速率明显降低,各施肥深度氨挥发累积量(y)与时间(t)符合Elovish动力学方程(y=a+b lnt);试验结束后,各施肥处理毛竹林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为10.12~27.17 kg·h^(-1)。施肥深度对氨挥发影响明显,平均氨挥发速率和挥发损失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以0和5 cm施肥深度处损失量最大,分别达27.17和25.66 kg·h^(-1),相当于施氮量的21.05%和19.88%,在施肥深度超过15 cm时,损失率降幅明显减缓。【结论】集约经营毛竹林,施肥后8天内氨挥发速度快,建议通过环境条件调控降低氮素流失;施肥深度超过15 cm氨挥发损失率较低,但深层施肥可能导致淋溶损失,同时也增加生产成本。综合考虑毛竹根系分布及氮素损失、利用情况,施肥深度应为15~20 cm土层。
赵建诚苏文会范少辉蔡春菊朱晓武刘广路
关键词:毛竹氨挥发施肥深度
刺槐优良无性系耐碱盐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从选定的刺槐优良无性系中选取W013,W009,C003,W038,W041等5个速生的优良无系,W037作为较差表现对比,石林作为对照进行盆栽抗盐试验。设置中性盐B1,NaCl:Na_2SO_4(1:1);碱性盐B2,NaHCO_3:Na_2CO_3(1:1);混合盐碱B3,NaCl:Na_2SO_4:NaCO_3:Na_2CO_3(1:1:1:1)3组。每组设置3个浓度梯度,Al:3g/L,A2:5g/L,A3:7g/L,分别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并分析。结果表明:耐盐碱特性大小为W013,W009,C003>石林刺槐>W037,W038,W041,其中W013,W009,C003在7g/L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特性。
洪丕征曹帮华张晓文赵建诚秦永建
关键词:刺槐优良无性系耐盐碱
紫穗槐种子萌发对盐旱逆境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PEG-6000及混合溶液处理紫穗槐种子,测定其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种子发芽能力下降,幼苗生长指标下降;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对3种胁迫条件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表明,紫穗槐种子在萌发期和幼苗期有一定的抗盐能力和抗旱能力,萌发幼苗对盐、旱胁迫存在交叉适应现象。
赵建诚秦柱南孙超刘洪林曹帮华
关键词:紫穗槐渗透胁迫抗盐性抗旱性
杨树无性系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大田挖掘法,对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50cm土层中,根系以水平根为主,垂直根基本消失,不定根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基本保持水平。中驻1号、NL351、T26和中驻6号的不定根总长度较大,中驻1号、中驻6号、W07和1107的不定根总数量较多,基部直径在2cm以下的不定根占不定根总数量的60%~80%。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来看,树高、冠幅、地上部干重、根重和根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冠比在0.23~0.45的范围之内;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差异性较大,最大的为T26,最小的为中菏1号;根系生理吸收效率与根冠比、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呈负相关关系,即根系冗余现象。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3时,可将20个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6个亚类。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优良无性系的进一步选育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赵建诚曹帮华吴丽云赵珮侯蕊牛庆霖
关键词:杨树根系特征
欧美杨Ⅰ-107根系特征及盐、旱胁迫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深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杨树根系在土壤中的特征、分布规律、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以及杨树根系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生理变化和生长发育规律,对杨树的抗盐抗旱栽培、抚育管理和复合经营具...
赵建诚
关键词:根系形态盐胁迫生理特性
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58
2015年
【目的】密度是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长期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毛竹林土壤质量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密度影响毛竹林生产力的原因及机制,旨在为其合理地密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对象,研究了1 200,1 800,2 400和3 000株·hm^-2 4个密度下毛竹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pH值、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等18个土壤质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ANOVA)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运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各密度梯度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并对其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密度以3 0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达1.10 g·cm^-3),相同密度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均以2 4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且各密度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大,而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随林分密度增大先逐渐增大后又略有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先升高而后趋于稳定或下降趋势;相同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土层深度亦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含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对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毛竹林0-60 cm土层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以2 4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达0.585 3,说明适宜的密度结构对土壤质量改善有一定作用;相同密度下,0-2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土层。【结论】密度调控是林地管理的重要措施,长期的合理密度经营有利于优化林分结构,促进充�
范少辉赵建诚苏文会余林严彦
关键词:毛竹
鞭生竹克隆生长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鞭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具有发达的鞭根系统和快速生长的特性。在异质性环境中,鞭生竹通过调节分株位置实现觅养行为,产生2种克隆生长格局,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改变;生理整合作用的存在可为克隆分株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分株的竞争能力。鞭生竹克隆生长使其能够入侵相邻林分,并逐渐发展为新的"优势种",成为一种"局部入侵"物种,影响周围森林群落结构、土壤质量、幼苗更新及幼树生长,从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中对鞭生竹克隆生长特性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赵建诚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彭超
关键词:克隆生长群落结构
雷竹笋壳多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利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雷竹笋壳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提取的雷竹笋壳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雷竹笋壳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1∶30(g∶mL),超声功率210 W,提取时间112 min,复合酶添加量2.1%,提取温度55℃。在最优条件下,雷竹笋壳多糖提取率为(2.24±1.57)%。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雷竹笋壳多糖浓度在0.1~0.5 mg·mL^(-1)具有一定的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作用,但其还原能力相对薄弱且不如维生素C。
刘于贺亮谢娜李琴王衍彬程俊文赵建诚陈永健
关键词:笋壳多糖超声辅助抗氧化
毛竹冬笋Ca、Mg、Si含量动态变化及积累规律被引量:4
2015年
冬笋是毛竹生长的第一阶段,其养分状况对毛竹林分产量和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笔者选择安徽黄山地区毛竹,研究了该阶段Ca、Mg、Si 3种元素在冬笋中的含量变化及动态积累过程,结果表明:笋芽萌动后,随着冬笋生长和生物量增加,Ca和Mg在笋体内含量不断增大并迅速积累,而Si在冬笋生长中期有输出趋势;至出土成为春笋前,Ca、Mg和Si的积累量分别达51.67、28.39、10.94 g/hm2。为准确掌握各生长阶段冬笋中Ca、Mg、Si 3元素的动态积累过程,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别拟合了12月至次年3月单笋中3种元素积累量(Y,g)与笋高(H,cm)和笋径(d,cm)变化关系的模型,各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
苏文会范少辉郭宝华封焕英赵建诚刘广路
关键词:CASI
不同品种箬竹叶生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箬竹叶资源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方法:以现有的11种箬竹叶资源为原料,对其基本营养成分、黄酮、多糖、多酚、挥发油等功能组分进行含量及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对数据进行权重分析并综合评分。结果: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箬竹叶的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四种成分的变异系数,只有粗蛋白的为13.93%,其他三种变异系数不超过10%。黄酮、多糖、多酚和挥发油四种功能性成分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黄酮含量和多酚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4.47%和38.04%;多糖和挥发油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28.03%和22.36%,较黄酮和多酚含量差异小。其中长节箬竹叶的黄酮(0.68%)和多酚含量最高(0.62%),髯毛箬竹叶多糖含量最高(0.69%),阔叶箬竹挥发油含量最高(0.64%)。抗氧化能力的结果显示不同箬竹叶的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小,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三种清除率的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0%。从四种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权重分析分析结果看,天目箬竹的综合评分最高(0.8108),可作为箬竹叶开发利用的首选材料。本研究的结果,综合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分为箬竹叶的开发选品提供重要参考。
张亚兰赵建诚杨振亚石瑞李琴王衍彬贺亮陈永健
关键词: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