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稚

作品数:34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6篇文学
  • 4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文化
  • 4篇地震
  • 4篇纪录片
  • 3篇地震灾害
  • 3篇新闻
  • 3篇叙事
  • 3篇震灾
  • 3篇伤逝
  • 3篇中英合作
  • 3篇文化传播
  • 3篇文学
  • 3篇媒体
  • 3篇《美丽中国》
  • 3篇《伤逝》
  • 3篇WILD
  • 2篇电影
  • 2篇儒学
  • 2篇社会
  • 2篇仁爱
  • 2篇文化霸权

机构

  • 30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0篇谢稚
  • 10篇孙茜
  • 1篇王珊

传媒

  • 5篇理论月刊
  • 3篇科技传播
  • 2篇西部广播电视
  • 2篇青年记者
  • 2篇东南传播
  • 2篇对外传播
  • 1篇新闻世界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四川戏剧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湖北教育学院...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 1篇新媒体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代国产青春偶像剧的海外传播策略
2025年
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青春偶像剧的海外传播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从影视传播学视角出发探究造成其海外传播瓶颈的原因,提出当下我国青春偶像剧的海外传播策略。
谢稚杨兰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儒学之“仁爱”与基督之“爱”在当代社会的融合
主要探讨儒学和基督教在“仁爱”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并阐述在当今国际化进程中,儒学之“仁爱”与基督之“爱”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融合趋势。 儒学和基督教作为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和宗教,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
谢稚
关键词:儒学仁爱基督教
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被引量:10
2012年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拓展,翻译的作品、介绍的作家、翻译的语种逐渐增多,作品的传播受众、传播国家及地区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分析,探讨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提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应发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综合效应;提高翻译质量,加强海外市场营销;并注重文化品牌,传播经典文化。
谢稚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受众接受度与传播效果——以中英合作纪录片BBC Wild China和CCTV《美丽中国》为例被引量:24
2013年
跨文化传播中,如果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同一文化环境,将促进文化传播过程的进行,使文化差异减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高;传播者和受众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文化干扰就会出现,必将导致跨文化传播的不畅通。本文通过对有中英合作拍摄的BBC Wild China和CCTV《美丽中国》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传播效果。
谢稚孙茜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献礼片对集体记忆的形塑研究——基于媒介仪式理论的思考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从库尔德里的“媒介仪式”理论出发,探究献礼片如何在新时代形塑集体记忆。作为能够容纳、拼接、唤醒和延续记忆的载体,献礼片将具有多元记忆的受众集聚到一个具有共同记忆的仪式空间之中,通过筛选和整合仪式行为、再造记忆载体和想象媒介场景,引发受众对集体记忆的实践和共鸣,借助或隐或显的意义诉求完成对集体记忆的整饬和建构。
谢稚孙蔚航
关键词:媒介仪式集体记忆
海外传播:文化符号到文化内涵的转变——以《极速前进》及其改编版《冲刺中国》为例
2014年
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
谢稚孙茜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符号冲刺改编文化认知
美国主流电视剧对于中国的认知与想象——以《老友记》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美国主流电视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从三个方面,即"拟态环境"中的中国及由此产生的误读,美剧中符号化了的中国形象——非语言交流中的中国形象,美剧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霸权,分析了美国主流电视剧中对于中国的认知与想象,并从文化障碍、刻板印象和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剖析中国形象在美剧中的传播。
谢稚孙茜
关键词:文化霸权
中外合作电视节目从文化符号传播到文化内涵传播——以CBS《极速前进》及其改编版ICS《冲刺中国》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中国文化内涵的传播给受众带来对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表现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改编版《极速前进:冲刺中国》(The Amazing Race:China Rush)(以下简称:《冲刺中国》)的对比分析,阐述中外合作电视节目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从文化符号传播到文化内涵传播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受众认知产生的影响。
谢稚孙茜
关键词:文化符号文化内涵受众认知
身体现象学视域下虚拟现实新闻的真实与创新
2024年
真实作为人类追求的品格与新闻的生命线,自虚拟现实新闻诞生之日起便广受热议。从期待现实新闻能建构拟态真实,到质疑其是否是对真实的遮蔽,最终到重建虚拟现实新闻的真实定义。研究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出发,辩证分析虚拟现实新闻所具备的知觉、空间与他人维度的真实与虚假,并由此探析虚拟现实新闻的创新思路:知真、求真、用真。
谢稚徐昕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
新媒体时代地震谣言的传播与防控
2017年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们充满恐惧与想象。地震谣言在未知信息的状况下产生,媒介载体的多元化使地震谣言的传播途径增多。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传播载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的传播,是传统地震谣言口头传播的延续。地震谣言的传播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它的防控,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理性认知。
谢稚孙茜
关键词:新媒体地震谣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