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全麻
  • 2篇全麻术
  • 2篇全麻术后
  • 2篇麻醉
  • 2篇急性
  • 1篇动脉
  • 1篇血性
  • 1篇预充
  • 1篇镇痛
  • 1篇术后催醒
  • 1篇苏醒
  • 1篇气管
  • 1篇气管插管
  • 1篇清醒
  • 1篇清醒气管插管
  • 1篇全麻术后催醒
  • 1篇全身麻醉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5篇南华大学

作者

  • 5篇谢礼
  • 5篇杨吉军
  • 4篇桂培根
  • 4篇王德明
  • 1篇张群峰
  • 1篇许雪峰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2篇中南医学科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耳鼻喉科患儿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体会被引量:7
2013年
总结了200例耳鼻喉科患儿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体会。包括了保持呼吸道通畅,躁动的预防和处理,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及出PACU的相关指导。认为做好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对患儿有重要意义。
谢礼杨吉军
关键词:耳鼻喉科护理
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全麻术后催醒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全麻术后催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全组诱导后均以芬太尼、七氟醚、异丙酚维持麻醉,术毕A组用0.4~0.8mg纳洛酮催醒,B组给予0.2~0.4mg纳洛酮催醒,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苏醒拔管时间、平均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f)、潮气量(VT)的变化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拮抗后f、HR、VT均增加,A组HR显著加快,MAP显著升高,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拮抗后A组5例出现躁动、恶心呕吐,B组3例。结论小剂量纳洛酮用于全麻术后催醒,拮抗呼吸抑制及催醒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杨吉军谢礼王德明桂培根张群峰
关键词:全身麻醉纳洛酮腹腔镜苏醒
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评估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将纳入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房颤组(40例)和非房颤组(46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NIHS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值,平均住院日,早期死亡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组的NIHSS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高龄、房颤是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高龄、糖尿病、房颤和高NIHSS分值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房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中风和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房颤高危人群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极为重要。
杨吉军谢礼桂培根王德明
关键词:房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辅助治疗急性期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辅助治疗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7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组),静脉泵注咪达唑仑组(M组)。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T0-T6)的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治疗24h内地尔硫卓和吗啡的用量、治疗1周内谵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结果:与T0时点相比,D组在T1-T6时点RR和SpO2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在T1-T6时点RR和Sp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患者24h吗啡及地尔硫卓用量少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D组患者1周谵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镇静时呼吸抑制作用弱、降压和镇痛药物用量少和谵妄发生率低.优于咪达唑仑镇静.
杨吉军谢礼桂培根王德明
关键词:咪达唑仑主动脉夹层镇痛
不同预充氧方式对重症患者行清醒气管插管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不同预充氧方式对重症患者行清醒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 90例入ICU需紧急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鼻导管给氧组(鼻导管组),球囊面罩给氧组(球囊面罩组)和改良声门上给氧组(声门上组)各30例。记录3组患者预充氧前(T0),预充氧5min后(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MAP、HR、SPO2数值,插管一次性成功的例数,观察插管过程中返流误吸、呛咳反应的情况。结果 T0~T1时刻ΔSPO2上升值声门上组大于球囊面罩组,球囊面罩组大于鼻导管组(P<0.05);T2、T3时刻ΔMAP,ΔHR,ΔSPO2鼻导管组大于球囊面罩组,球囊面罩组大于声门上组(P<0.05);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声门上组高于球囊面罩组及鼻导管组(P<0.05);返流误吸发生率球囊面罩组大于鼻导管组及声门上组(P<0.05);严重呛咳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鼻导管组、球囊面罩组、声门上组(P<0.05)。结论改良声门上给氧更有利于重症患者清醒气管插管。
杨吉军谢礼桂培根许雪峰王德明
关键词:重症患者气管插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