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梅

作品数:31 被引量:261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腺癌
  • 7篇肿瘤
  • 6篇结节
  • 6篇肺腺癌
  • 5篇影像
  • 4篇成像
  • 3篇淋巴
  • 3篇磨玻璃
  • 3篇结节型
  • 3篇肺肿瘤
  • 3篇CT
  • 3篇磁共振
  • 2篇动态增强MR...
  • 2篇胸膜
  • 2篇直方图
  • 2篇实体型
  • 2篇实性
  • 2篇双能CT
  • 2篇体积
  • 2篇体积测量

机构

  • 25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袁梅
  • 15篇俞同福
  • 8篇张腾
  • 7篇王芬
  • 6篇徐海
  • 6篇仲艳
  • 4篇刘希胜
  • 3篇王俊
  • 3篇张伟
  • 2篇刘许慧
  • 2篇李大鹏
  • 2篇陈亮
  • 2篇孙娜娜
  • 2篇沈杰
  • 2篇王德杭
  • 1篇左一智
  • 1篇秦斌
  • 1篇许晓泉
  • 1篇鲁珊珊
  • 1篇黄晶晶

传媒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肿瘤
  • 1篇职业卫生与应...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能CT碘摄取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双能CT碘摄取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08例实性肺结节患者(112个结节),所有患者均行双能CT增强扫描。分别计算结节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包括总碘摄取量、总碘浓度、重要区碘摄取量、重要区碘浓度、标准化总碘浓度和标准化重要区碘浓度。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12个实性肺结节中恶性结节(n=51)的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n=61)(P值均<0.05)。总碘摄取量及重要区碘摄取量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最高,但剔除参数依赖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仅重要区碘浓度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OR=1.36)。结论:双能CT成像技术的碘摄取参数在鉴别诊断良、恶性结节方面较CT增强值具有更高的价值。
邱琳徐一铭仲艳张腾袁梅俞同福
关键词:双能CT肺结节碘浓度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全身磁共振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全身磁共振表现,探讨全身磁共振分期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磁共振及临床两种分期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乏力、肝脾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15例患者中全身磁共振表现为正常型4例,弥漫型3例,局灶型3例,混合型4例,胡椒面型1例。磁共振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8例,临床分期为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0例。两种分期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46>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骨痛;全身磁共振成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和评估价值;两种分期方法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刘许慧袁梅秦斌王德杭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肺肿瘤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鉴别
2016年
目的探讨肺肿瘤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8例肺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毛刺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区别。结果 MSCT图像中肺腺癌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出现率分别为32.1%和14.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MSCT图像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密度线状影,T2-MRI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信号线状影,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图像中毛刺可见,而增厚肺段间隔不可见。结论肺肿瘤毛刺和增厚的肺段间隔在MSCT和T2-MRI图像都表现为线状高密度影,但是毛刺的厚度不均一,而增厚的肺段间隔厚度均一,且连接肺段间静脉;DCE-MRI图像中仅可见毛刺征,DCE-MRI是鉴别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有效手段。
袁梅李雷李林左一智
关键词:肺肿瘤毛刺征MRI
基于全病灶的动态增强MRI强度直方图鉴别肺部炎性结节与肺癌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强度直方图分析,对肺部直径0.8~3.0 cm的炎性结节与肺癌进行全病灶分析并评估其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共12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以及临床影像随访证实的肺部炎性结节及肺癌患者的DCE-MRI资料,其中肺部炎性结节63例、肺癌60例。使用FireVoxel软件在病灶峰值增强期图像及其剪影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全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得到3D ROI的信号强度直方图参数,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偏度、峰度、熵值、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第10百分位数(P10)、第25百分位数(P25)、第50百分位数(P50)、第75百分位数(P75)、第90百分位数(P90)等,进行组间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强度直方图参数对于二者的诊断效能。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得到联合变量(joint variable,JV),利用ROC曲线来确定其诊断效能。结果峰值增强期图像强度直方图参数中,肺癌的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P10及P25均高于炎性结节,而CoV、偏度低于炎性结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最小值155.5为阈值的AUC[0.66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3~0.764]最大,诊断效能最佳,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35.0%和93.7%。峰值增强期剪影图像强度直方图参数中,肺癌的最小值、P10及P25均高于炎性结节,而CoV、熵值低于炎性结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oV 0.275为阈值的AUC(0.775,95%CI:0.692~0.858)最大,诊断效能最佳,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9%和58.3%。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所衍生的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对比增强比及曲线斜率,肺癌的TTP比炎性结节短,�
高叶祺陆杰徐海袁梅俞同福
关键词:肺癌磁共振成像
16层螺旋CT测量兔肝脏体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Volume软件容积测量法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兔肝脏体积的应用及其在肝移植中价值。方法:10只新西兰兔以16层螺旋CT行肝脏平扫及三期扫描,用手动勾勒法、机器携带Volume软件容积测量法以及术后即刻排水法测量肝脏体积(LV)。结果:手动勾勒法测得LV(61.00±8.95)cm3,显著低于排水法测得LV(P<0.01);容积测量法测得LV(73.30±10.88)cm3,与排水法测得LV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所携带Volume软件容积测量肝脏体积优于手动勾勒法。
李大鹏王德杭刘希胜袁梅
关键词:肝脏体积测量多层螺旋CT
肺内原发淋巴瘤CT表现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肺内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PL病例的CT表现。结果:22例PPL CT表现为肿块型9例,其中1例为多发肿块,肿块密度一般较均匀,钙化1例,空洞1例;结节型5例,其中4例表现为多发结节影,结节大小不一,病灶边界欠清;肺炎肺泡型5例,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混合型3例。结论:PPL是一种CT表现多形态的疾病。CT表现为肿块结节或含充气支气管肺实变,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程较长,抗感染治疗无效,提示PPL发生可能,应积极行病理学检查。
孔令彦袁梅俞同福虞梅宁
关键词:CT经皮肺穿刺活检
基于CT上肿瘤-胸膜位置关系预测肺腺癌患者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郝沁敏贾亦真李海俞同福徐海袁梅
关键词:肺腺癌
基于CT影像组学鉴别伴微乳头及实体型结构浸润性肺腺癌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特征鉴别伴微乳头及实体型浸润性肺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数据集随机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包括微乳头/实体型阳性组(阳性组)和微乳头/实体型阴性组(阴性组)]和测试集(包括阳性组和阴性组)。由两位医师分别在术前高分辨率CT薄层图上绘制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数据分析前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以过采样技术均衡训练集数据,均值归一化处理后,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对组学特征进一步筛选及建模并进行5折交叉验证。在训练集及测试集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340例患者,其中男178例、女162例,平均年龄(60.31±6.69)岁,均为实性病变。训练集238例患者,其中阳性组120例、阴性组118例;测试集102例患者,其中阳性组52例、阴性组50例。组学模型共含107个特征,最终2个特征参与建模,即Original_glszm_SizeZoneNonUniformityNormalized及Original_shape_SurfaceVolumeRatio。构建的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95%CI(0.815,0.912)]、0.857[95%CI(0.783,0.932)];敏感性分别为91.7%、73.7%,特异性分别为78.8%、84.0%,准确性分别为85.3%、78.4%。结论影像组学特征在有或无微乳头及实体型结构浸润性肺腺癌中存在差异,组学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王芬张腾袁梅柏根基
关键词:实体型腺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专业规培生专科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被引量:8
2019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必经之路,影像专业规培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本科室影像专业规培生的规范化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从影像专业规培生的专科及科研培养方法、科室的规培方法及考核制度、带教老师的职责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本模式下的经验不足以期今后在对规培生专科业务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同时做到规培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室应当给规培生创造良好的科室工作学习氛围和多样的学习形式,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带教老师必须有责任心起到督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规培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孙娜娜袁梅袁梅祝英苏王建伟
关键词: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教学医学教育
肿瘤中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直接靶基因,其编码蛋白能够降解2,6-二磷酸果糖,后者是肿瘤细胞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 1,PFK1)的最强激活剂,从而对糖酵解产生抑制作用。TIGAR可促使糖代谢更多地流向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促进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产生,降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因此,TIGAR是维持肿瘤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平衡的重要因子,对细胞凋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最新研究表明,TIGAR在肿瘤发生、进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干扰TIGAR表达可以提高多种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提示TIGAR可能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肿瘤治疗靶点。本文对近年来TIGAR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张腾袁梅俞同福
关键词:肿瘤形成过程糖酵解细胞凋亡活性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