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乐
- 作品数:70 被引量:3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文学翻译原理》简评被引量:1
- 1995年
- 张今著《文学翻译原理》自1987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河南大学曾就此书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与会者给予了很高评价。许渊冲先生首先肯定了此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翻译理论著作,袁可嘉先生曾在《中国翻译》发表文章强调,此书“是一部值得注意的专著”。袁锦翔先生在其著作《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中引用了《文学翻译原理》中有关最佳译风应是“作者风格鲜明突出。
- 蔡新乐郁东占
-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者风格翻译艺术翻译标准
- 以儒家思想方法论的“恕”看“恕”的英译被引量:2
- 2015年
- "恕"的英译仍是一个问题,尽管作为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其意义十分重大。以"恕"译"恕",做到"能近取譬",以使译文生命化、生活化和日常化,同时保持其异质的特色。因此,可将"恕"译为"heart-to-heart",使之适宜于独立的词语的形式要求。《童趣》和《一件小事》的译文,没有对"恕"的"以物观物"有基本把握。"恕"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能用于翻译批评及翻译研究。
- 蔡新乐
- 关键词:儒家英译
- 文学与革命——对《文学前的马克思》的质疑
- 2010年
- 本文试图对艾多阿多·卡达瓦《文学前的马克思》一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该文的作者一方面强调马克思的历史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将后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论述界定为重复。他在力图突出马克思的"文学书写"转向的同时,又将马克思所有的著述都视为"文学"。此外,他依照文学的异质性来对之加以描述,但同时又呼吁要实现作为通向人类自由和未来性终极道路的"文学共同体"。
- 蔡新乐
- 思想翻译与海德格尔
- 2016年
- 思想的翻译是存在的翻译,既是对存在的精神转译,同时又是对它的语言处理;因此,可以将之视为思想本身。它先于言语意义上的翻译,因而可以规定一般意义上的译事活动的本质。而《海德格尔、翻译与思想的任务》一书的编者弗兰克·沙洛在为此书所作的《导言》之中并没有关注这一观念,因而在论述上造成了不少的矛盾;同时,由于他的思路之中掺杂了非现象学的东西,因而,和海德格尔一样,在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意义之间出现了不应有的滑动。
- 蔡新乐
-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被引量:5
- 2011年
-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并不能归入"解构",倒是他反形而上学的"意象集"显现出那种指向,而其"灵韵"说倒可视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章从伊格尔顿所提出的三种策略出发,试图对翻译研究中的想象力和直觉认识的作用问题做出说明,即以"海伦再生"(复制或再现)、"杂花生树"(象征化)以及"灵韵生人"(灵韵直观)为依据,为有关研究推出一个初步的建设方案。
- 蔡新乐
- 关键词:解构主义伊格尔顿
- 汉语真的要在翻译当中消亡吗?被引量:3
- 2005年
- 从对汉语的哲学品性的忽视入手,讨论在西方思想家认定中国没有哲学的同时,很多人因无视汉语的思想表现力而将它视为一种容器。所以,在几部翻译或与翻译有关的教材、教学辅导书的英译汉翻译中,汉语被政治化、丑化、低俗化和野蛮化。译者在沉湎于“非思”的同时,其教材也大大影响了汉语的生命力的继续保持。
- 蔡新乐
- 关键词:汉语翻译哲学
- “文化转向”无向可转?——巴斯奈特论文《文化与翻译》批判被引量:7
- 2015年
- 巴斯奈特,如其文章《文化与翻译》所明白显示的,英文写作水平不高,习惯性地无视理论探索的规范;首先,她对几乎所有的关键词不加工作界定,致使"文化资本"等术语无法成为合理的概念,更谈不上"方法论工具"。由此而来的所谓"文化转向"便丧失了理论支撑;其次,文章的前提与结论形成矛盾,致使此一"转向"之中的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区分。这位作者同时也因倡导翻译只有从优势语言到力量较弱(或曰,权力较小的)语言此一"唯一"有效的、合法的途径,而陷入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观点之中,进而诱其读者倒退到殖民时期。至于"转向"之后的种种理论,依海德格尔对"U字形转向"的批判的检测揭示,因为它们执著于作为一个学科的翻译研究的"立场变化",而不是关注其"内在连续性的标记",因而,已经堕入"致命的常识的方法"。此一令人惊骇的现象,呼唤新的思考。
- 蔡新乐
-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转向文化帝国主义
- 争鸣与思考
- 2011年
- 蔡新乐(河南大学翻译理论研究所教授)
读后的几点思考
一、所谓“本质”,若就“反本质主义”而论,可能远离了后现代的一个指向。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别的视角的论述。
- 蔡新乐刘华文赵彦春王西华陈大亮王瑞东
-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争鸣翻译理论后现代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解的阴阳之道观被引量:1
- 2016年
-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中的“行”和“文”具有特定的因果关系:“文”为因,“行”是果;前者主内,后者显于外。只有以阴阳之道作为解经大法,才可使其精义呈现出来,不论是在汉语,还是英文译解之中。而此前的解释都因为将作“充裕”之解的“余”误读为“剩余”,而将二者分隔开来,德教功能不得彰显,因而无法形成正解。
- 蔡新乐
- 关键词:阴阳译解道观因果关系论语解经
- 也淡意义不确定问题──与殷企平先生商榷被引量:2
- 1998年
- 也淡意义不确定问题──与殷企平先生商榷蔡新乐1.问题的提出殷企平先生在《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发表题为《驳意义不确定论》的论文,批评国内学者对“意义不确定论”的过分推崇。殷先生认为,意义不确定论是解构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得出的结论。他本人的结论是,...
- 蔡新乐
- 关键词: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