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凤国
- 作品数:29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昌邑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LDH、ALT、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测定的意义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乳酸脱氢酶(LDH)、血小板(PLT)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诊入院的42例ACST患者立刻采血,分别测定LDH、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A肽(FPA)、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症胆管炎患者LDH、vWF、GMP-140、FPA显著增高(P<0.05),PLT、AT-Ⅲ则显著降低(P<0.05),而Fib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症胆管炎患者存在明显的组织损伤和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通过对ACST患者LDH、PLT及凝血功能的观察,可作为了解ACST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
- 菅凤国
- 关键词:急性重症胆管炎血小板凝血
- 快速康复外科与腹腔镜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2
- 2017年
-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临床中,治疗胃癌的方式有许多种,它们各有优缺点。本文探讨快速康复外科与腹腔镜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为临床提供探讨。
- 刘国正菅凤国王秀芹陈凛
-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腹腔镜胃癌
- 自发性胆囊内瘘19例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菅凤国
- 股浅静脉瓣窦环包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1996年
- 采用股浅静脉瓣窦环包术对86例110条肢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人症状消失,有肢体慢性溃疡者术后1~4周全部愈合,有粗糙皮炎者多在术后7~10d消失,色素沉着好转.60例70条肢体术后1~4周经深静脉造影复查,瓣膜功能恢复率在96%以上,深静脉全程通畅,瓣膜环缩部位无狭窄,术后随访2年,无溃疡及静脉曲张发生.该法取材方便,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不需抗凝治疗,便于推广.
- 菅凤国金永德
- 关键词:股浅静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及组织相容性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2例感染性腹部缺损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引流管保留时间与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优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值得推广应用。
- 菅凤国孙宏杰刘国正王秀芹王海亮
- 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管壁细胞凋亡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有研究表明,下肢曲张静脉管壁的改变先于瓣膜功能不全之前。细胞凋亡参与曲张静脉管壁重塑过程,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和免疫荧光法对3组下肢静脉管壁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
- 刘国正孙永华菅凤国褚海波赵建华王涛徐永波李培峰郭文君
-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管壁浅表瓣膜功能不全曲张静脉免疫荧光法
- 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对比研究
- 2001年
- 目的 探讨传统斜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选择腹股沟斜疝病人 10 0例 ,随机分为Ⅰ ,Ⅱ两组 ,每组 50例 ,Ⅰ组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所用疝环充填物和成形补片由单纤维编织的聚丙烯网 (Marlex)制成 ,Ⅱ组行传统修补术。结果 Ⅰ组病人手术时间短 ,术后疼痛轻 ,不需用抗生素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并且不增加费用。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
- 菅凤国孙宏杰李国楼张永波黄东力曹凤俊
-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疝环充填物无张力疝修补术外科手术
- 门静脉高压症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 2016年
- 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并具有代谢和内分泌调节功能。脾脏的许多功能独一无二。脾白髓的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成熟之地,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脾肿大不仅有红髓充血,同时伴有血管增生和纤维化及淋巴组织增生与活跃。
- 褚海波王磊徐永波王涛王美红菅凤国赵建华
- 关键词:脾细胞凋亡门静脉高压症脾大淋巴组织增生
- 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神经分布与定量研究
- 2015年
-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神经纤维分布与密度变化,评估残脾保留的价值。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行脾大部切除并残脾腹后固定术患者13例,收集患者术后切取的巨脾组织,以及术后8年穿刺获取的残脾组织,另取外伤性脾组织13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神经肽Y(NPY)和神经丝蛋白200(NF 200)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度。结果:3组脾组织NPY和NF200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部位大致相同,但两者在巨脾组织中的密度明显较高。红髓部分的定量分析显示,巨脾组织NPY与NF200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高于残脾组织和正常脾组织(均P<0.05),而两种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残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巨脾大部切除术后残脾神经纤维分布及含量与正常脾大致相同,提示解除高压环境后,残脾神经功能能逐渐恢复正常。
- 褚海波王磊徐永波王涛鞠玲燕菅凤国赵建华
- 关键词:脾大脾切除术神经纤维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被引量:4
- 2008年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 菅凤国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