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崇德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7篇基因
  • 5篇腺肿瘤
  • 4篇抑癌
  • 4篇抑癌基因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涎腺
  • 4篇涎腺肿瘤
  • 4篇癌基因
  • 4篇C-MYC
  • 3篇抑癌基因P5...
  • 3篇乳头状病毒
  • 3篇乳头状病毒感...
  • 3篇鳞癌
  • 3篇口腔
  • 3篇口腔白斑
  • 3篇癌基因C-M...
  • 3篇白斑
  • 3篇病毒感染

机构

  • 7篇湖北医科大学
  • 4篇湖北医科大学...
  • 3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范崇德
  • 5篇李清
  • 4篇陈建钢
  • 3篇毛永荣
  • 3篇张文建
  • 3篇喻伦银
  • 2篇贺小玲
  • 2篇陈建钢
  • 1篇李清
  • 1篇李清
  • 1篇李辉
  • 1篇耿海霞
  • 1篇魏明波
  • 1篇贺小玲
  • 1篇李辉奉
  • 1篇叶晓茜
  • 1篇铁朝荣
  • 1篇李俊
  • 1篇李辉菶
  • 1篇魏爱娣

传媒

  • 5篇临床口腔医学...
  • 2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医学新知
  • 1篇口腔医学
  • 1篇FDI、CS...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8篇1998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涎腺肿瘤与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和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PCR技术和核酸电泳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其它类型良恶性肿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和p53阳性率分别为50%(10/20)和25%(5/20,均远低于涎腺恶性肿瘤阳性率100%(3/3),提示c-myc表达与涎腺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有关,其表达率升高,与细胞癌变有密切联系。p53阳性表达率,虽在恶性肿瘤较高,但仅为判断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关于腮腺肿瘤与HPV关系,15例多形性腺瘤和3例腮腺癌中,HPV6.11均为阴性,HPV16.18阳性反应各为1例(1/5和1/3),远远低于HPV16.18在口腔肿瘤中的感染率,考虑到腮腺与口腔组织所处环境差异(后者易受烟草刺激),HPV16.18的致癌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
陈建钢范崇德李清贺小玲喻伦银毛永荣
关键词:涎腺肿瘤人乳头状瘤病毒癌基因C-MYC
复发性口疮男性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疮 (RAU )男性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该病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 ,对 12名RAU男性患者和 15名正常男性进行了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RAU组男性患者血清中睾酮 (T)、促黄体生成素 (LH)、催乳素 (PRL)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 (P<0 .0 5 ) ,而卵泡刺激素 (FSH)水平明显升高 ,雌二醇 (E2 )、孕酮 (PRO)水平降低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男性RAU的发生可能与其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变化有一定关系。
叶晓茜范崇德陈建钢李辉芏
关键词:复发性口疮性激素放射免疫技术
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
1998年
方法:本文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30例涎腺肿瘤。目的:观察c-myc癌基因和p53抑癌基因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多形性腺瘤中,c-myc和p53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5.0%,均分别低于恶性肿瘤的阳性率75%和50.8%,两组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myc抑癌基因p53表达与涎腺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和突变有关,p53阳性率升高,虽与细胞恶变关系密切,但仅为判断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陈建钢李辉毛永荣毛永荣喻伦银魏明波
关键词:涎腺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P53基因表达
舌微血管障碍与活血化瘀治疗
为探讨舌痛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对18例舌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了组织学、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患者存在明显的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采用当归注射液为主的中西医活血化瘀疗法,可
陈建钢范崇德李辉奉
关键词:活血化瘀治疗微血管微循环障碍
文献传递
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腮腺肿瘤被引量:3
1997年
为探讨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与腮腺肿瘤关系,采用PCR技术检测18例石蜡包埋的腮腺良、恶性肿瘤标本中HPV6.11和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5例多形性腺癌和3例恶性肿瘤标本中,HPV6,11均为阴性反应,HPV16,18阳性反应各1例(1/15和1/3)。提示HPV16,18有高度致癌性。考虑到腮腺与口腔组织所处的环境差异,HPV16,18的致癌作用可能表现为协同效应。
陈建钢范崇德魏爱娣贺小玲
关键词:腮腺肿瘤乳头状瘤病毒病理
c-myc、P_(53)、Bcl-2和人类乳头状与涎腺肿瘤的关系
1998年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PCR技术,检测30例涎腺肿瘤组织中c-myc、P53、Bcl-2蛋白表达和HPV感染。结果显示:多形性腺瘤中,c-myc和P53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5.0%,均低于恶性肿瘤阳性率的75.0%和50.8%,两组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15例多形性腺瘤和3例鳞癌中,HPV6.11均为阴性,HPV16.18阳性反应各1例(1/15和1/3)。提示c-myc表达升高,与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及细胞癌变有关;P53蛋白表达,可为判断细胞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HPV16.18具一定协同致癌作用。Bcl-2能引起细胞过度积聚,故为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
铁朝荣陈建钢范崇德李清李辉
关键词:涎腺肿瘤C-MYC癌基因抑癌基因HPV
口腔白斑和鳞癌中p53基因突变的免疫组化及PCRSSCP分析被引量:10
1998年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5例正常口腔粘膜,22例白斑(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各为8、8、6例)和30例鳞癌(有和无淋巴结转移各为16、14例)组织中p53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和鳞癌p53蛋白表达率为12.5%,25.0%,33.3%和50.0%;p53基因突变率为12.5%,37.5%,50.0%和70.0%。正常粘膜无一例阳性。白斑和鳞癌p53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53基因突变与蛋白表达间存在不一致性,且与鳞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无关。
张文建范崇德李清
关键词:口腔白斑口腔肿瘤鳞癌P53基因突变PCR-SSCP
口腔白斑和鳞癌中P_(53)基因突变的PCR─SSCP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本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对5例正常口腔粘膜、22例白斑和30例鳞癌中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无和有淋巴结转移鳞癌P53突变率为12.5%,37.5%,50.0%,64.3%和75.0%,正常粘膜无一例阳性,白斑和鳞癌间P53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突变与鳞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无关。
张文建李辉范崇德李清
关键词:口腔白斑鳞癌口腔肿瘤P53基因突变PCR-SSCP
口腔白斑和鳞癌中P_(53)、C-myc基因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对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和鳞癌中P53、C-myc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粘膜无一例阳性;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和鳞癌P53蛋白表达率为12.5%,25.0%,33.3%和50.0%;C-myc表达率为0.0%,12.5%,16.7%和23.3%.白斑和鳞癌间P53变化有显著性差异,C-myc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此两基因的表达与鳞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无关。
张文建范崇德李清
关键词:口腔白斑口腔粘膜肿瘤鳞癌C-MYC
单纯疱疹病毒I型在RAU发生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3
2000年
本研究采用 PCR技术分别对 42例 RAU患者、2 8例 OL P患者和 30例正常人口腔脱落细胞中 HSV- 1DNA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RAU组 HSV- 1DNA阳性率 42 .86 % ,与 OL P病例对照组 7.14%及正常对照组 6 .6 7%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不同性别、年龄、型别的 RAU患者口腔脱落细胞 HSV- 1DNA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提示 HSV- 1在 RAU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耿海霞李辉菶范崇德
关键词:RAU复发性口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