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胥飚

作品数:34 被引量:172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肝炎
  • 8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8篇标志物
  • 7篇基因
  • 7篇病毒
  • 6篇血清
  • 6篇酶链反应
  • 6篇聚合酶
  • 6篇聚合酶链反应
  • 6篇合酶
  • 5篇乙肝
  • 4篇血清标志
  • 4篇血清标志物
  • 4篇乙肝病毒
  • 4篇乙型肝炎患者
  • 4篇载量
  • 4篇肿瘤
  • 4篇肝病
  • 4篇肝炎患者

机构

  • 3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重庆市第三人...
  • 1篇重庆市妇幼保...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4篇胥飚
  • 5篇丁敏
  • 5篇余显书
  • 3篇张莉萍
  • 3篇曹何
  • 3篇张玉洪
  • 3篇张晓清
  • 3篇王富兰
  • 3篇邵勇
  • 2篇崔鲂
  • 2篇毕小云
  • 2篇陈宏础
  • 2篇杨致邦
  • 2篇张建华
  • 2篇陈特
  • 2篇肖勤
  • 1篇胡燕
  • 1篇廖君群
  • 1篇刘劲松
  • 1篇胡宏

传媒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重庆医学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色谱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3
  • 1篇199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脲脲原体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用聚合酶链反应 -微孔板杂交法 (PCR -MPH)对解脲脲原体 (UU)感染的检测 ,并分析药敏情况。方法 :将取自 4 9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标本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MycoplasmaIST培养基进行培养检测及药敏试验 ,对其中 2 12例标本同时进行PCR -MPH法检测。结果 :PCR -MPH法阳性检出率为 90 / 2 12 (42 .5 % ) ,培养法为 78/ 2 12(36 .8% ) ;二者符合率为 90 .6 % ;PCR -MPH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别 88.1%、94 .9%。 4 96例标本培养结果 ,女性阳性率10 1/ 2 2 6 (44 .7% ) ,男性 6 4 / 2 70 (2 3.7%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 =2 4 .4 1,P <0 .0 1) ;药敏结果显示 :敏感率原始霉素 99.4 %、强力霉素 91.5 %、交沙霉素 89.7%、四环素 80 .0 %、红霉素 4 9.7%、氧氟沙星 2 5 .5 %。结论 :PCR -MPH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新方法 ,可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推广应用 ;女性患者UU的检出率较男性高 ,应引起重视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治疗UU感染十分重要。
胥飚曹何余显书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聚合酶链反应抗药性微生物
147株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医院感染调查和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调查肺炎克雷伯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将重医附一院 1 999~ 2 0 0 2年肺炎克雷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离率的动态变化及耐药率作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率最高的 3种标本分别为痰液 6 1 %、脓 1 4 %、尿 7.5 %。并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等多种抗生素耐药。敏感率 >5 0 %的抗生素依次为阿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临床治疗经验用药宜首选阿胺培南和阿莫西林 +棒酸。
熊一平余显书曹何胥飚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药敏试验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预防干预措施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2005年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后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 )的阳性率,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证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HBVM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 -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关系。结果:6 7例HBsAg抗原阳性(大、小三阳) ,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 -DNA阳性率较高。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 1%和13%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婴儿在12~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 %和87%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只要对HBV携带产妇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
张建华王富兰胡燕胥飚邓安菊蒋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
胥飚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前S抗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研究乙肝检测的血清标志物、病毒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关系和运用价值。方法对1163例乙肝患者血清分别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1抗原和HBV-DNA水平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BV-DNA总检出率为62.9%,显著高于前S1抗原总检出率(53.0%),显著高于HBeAg(35.3%)。患者血中HBeAg、HBV-DNA、前S1抗原在总检出率上有关联,但在载量水平上三者不一定平行。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1抗原、PCR荧光定量技术在判断乙肝的复制和传染性中各有优势,要综合多方面的结果,方可作出确切的判断和治疗。
崔鲂胥飚陈宏础
关键词:前S1抗原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病毒载量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的关系。方法对1384例乙型肝炎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前S1抗原。结果HBV-DNA总检出率为64.8%,HBeAg阳性率为37.9%,前S1抗原阳性率为64.5%;HBeAg(+)者,其HBV-DNA检出率为95.4%,且定量对数值高,其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S1抗原(+)组中HBV-DNA阳性率比前S1抗原(-)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BV-DNA定量对数值的增高,大三阳的检出率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HBV-DNA≥105时,转氨酶异常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结论HBV-DNA与HBeAg高度相关,均为评价乙型肝炎病程及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及HBV-DNA的含量,对准确了解患者感染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前S1抗原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胥飚余文静张莉萍陈宏础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学前S1抗原转氨酶
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50例健康孕妇、51例ICP孕妇、14例早期ICP孕妇和21例妊娠肝功能紊乱孕妇血清中的27种已知胆汁酸和29种鉴定胆汁酸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ICP的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Logistic回归筛选成分胆汁酸作为ICP早期诊断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孕妇比,早期ICP孕妇的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甘氨胆酸(glycolcholic acid,GCA)、甘氨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3(Gtri-3)、甘氨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5(Gtri-5)等多种血清成分胆汁酸明显升高(P<0.05),而妊娠肝功能紊乱孕妇未见明显改变(P> 0.05)。ICP诊断模型对早期ICP的预测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95.2%。鉴定的胆汁酸Gtri-3和牛磺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2作为联合标志物,对ICP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效能,灵敏度为92.9%,特异性为90.5%。结论: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是一种较特异、灵敏的ICP早期诊断方法。
何一帆邵勇胥飚邓丹张晓清陈霄丁敏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酸
RT-PCR中加工过的假基因的干扰及解决办法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发现和克服RT-PCR中可能存在的假基因的干扰。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人肺鳞癌标本中角蛋白19(CK19cDNA或DNA序列。结果通过设立分别以基因组DNA和未经逆转录的RNA为模板的对照可观察到CK19假基因的干扰现象。用脱氧核糖核酸酶预处理RNA标本或在设计错配引物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可消除干扰。结论在运用RT-PCR法分析哺乳动物基因表达时常存在假基因的干扰。
葛明建张玉洪李良彬胥飚王梅黄天禄
关键词:假基因角蛋白聚合酶链反应肺肿瘤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69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 asaeruginosa,IRPA),经K-B法检测耐药性;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的金属酶IMP、VIM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等3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69株IRPA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检出金属酶IMP和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的分别有2株(2/69,2.9%)和4株(4/69,5.8%),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检测为缺失的有46株(46/69,66.7%)。结论: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胥飚王东升余显书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基因
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的肠杆菌科常见菌的耐药状况及ESBLs的基因型。方法 :对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我院临床分离的 2 5 7株肠杆菌科常见细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M10 0-S9文件的确认试验测定ESBLs;将产ESBLs的 6 3株细菌再利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G - 5药敏卡进行耐药性分析 ;并分别用SHV、TEM、CTX -M型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以确定ESBLs的基因型。结果 :6 3株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匹林、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1.6 %、1.6 %、38.1%、39.7%、4 6 .0 %、5 5 .6 %、6 3.5 %、95 .2 % ;携带SHV、TEM、CTX -M型ESBLs的比率分别为 :84 .1%、4 7.6 %、2 5 .4 %。结论 :我院产ESBLs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明显 ,亚胺培南、美洛匹林仍是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SHV型为主要产酶型别 ,我院存在CTX -M酶的流行。
胥飚曹何余显书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