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觉
- 作品数:22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癌症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庆市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及型别分布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浸润性子宫颈癌(infiltrative cervical cancer,ICC)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om avirus,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方法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组织病理学诊断为CINⅡ、CINⅢ级和宫颈鳞癌的组织标本58例作为研究对象,SPF10LiPA25及HPV DNA酶免疫检测法(DNA enzyme immunoassay,DEIA)进行DNA的提取及扩增;采用线形探针反向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HPV型别。结果 58例标本中有56例检测出HPV感染,HPV感染率96.55%,其中CINⅡ、CINⅢ级和子宫颈癌中HP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5.00%。共检测出13种HPV型别,HPV16感染率最高(60.00%),其次为HPV18(7.69%)、HPV58(7.69%)和HPV31(4.62%)。宫颈鳞癌、CINⅢ、CINⅡ级HPV多重感染率分别为6.06%、26.31%、33.33%。41~50岁高危型HPV感染率最高(44.64%)。结论 HPV16为重庆市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HPV18、HPV58和HPV31也有较高感染率。
- 王冬周琦唐郢肖觉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 原发性乳腺癌10q23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对FAK磷酸化影响
- 2005年
- 目的 了解10q23区域的杂合型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对原发性乳腺癌FA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位于10q23的4对微卫星标记物,通过PCR方法检测杂合型缺失;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和Western blot检测FAK蛋白质表达和磷酸化。结果 44例样本中,14例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标记物的杂合型缺失,LOH发生率为 31.82%(14/44)。在 14 例发生LOH的病例中,57.14% (8/14)PTEN蛋白质表达缺失, 64.29%(9/14)发生 FAK磷酸化。结论 10q23 区域等位基因的缺失降低了PTEN的表达,进而影响FAK磷酸化程度。
- 朱宁生江歌丽杨稼祥刘晓俞肖觉张代奎
-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LOHPTENFAK
- 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技术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方法分别采用3种不同抗原修复方法作预处理后,进行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0种常用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结果石蜡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方法预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与微波抗原修复法及煮沸抗原修复法染色强度有明显差异,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明显优于微波法及煮沸法。结论预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既可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表达率,又能提高制片质量,可以一次性用于大量组织切片,是一种理想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预处理方法。
- 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宫颈肠上皮型腺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 2006年
- 目的:探讨宫颈肠上皮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发生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宫颈肠上皮型腺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其组织学特点是宫颈腺体分枝繁茂,大小不一,腺上皮间夹杂多少不等的杯状细胞,细胞核呈杆状或卵圆形,显示异型,核分裂像多见。AB(PH2.5)/PAS杯状细胞阳性,胞浆着蓝色,宫颈腺上皮显示红色。免疫表型CEA强阳性,CgA部分细胞阳性。结论:宫颈肠上皮型腺癌较少见,诊断时需与宫颈肠化,转移性粘液细胞癌及不典型A-S征鉴别。
- 肖觉叶学正刘永丽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ER PR和p16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ER,PR和p16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ER,PR,p16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76.47%、23.52%;宫颈腺癌为33.33%、42.86%、80.95%,子宫内膜腺癌ER,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腺癌,宫颈腺癌p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腺癌。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3种标记差异均有显著性(ER:χ2=20.78 P<0.005;PR:χ2=8.32 P<0.01;p16:χ2=17.24 P<0.005)。结论:ER,PR,p16联合检测对鉴别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有一定实用价值。
- 肖觉宋容叶学正李进
- 关键词:子宫内膜腺癌宫颈腺癌ERPRP16
- 5例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病理诊断。[方法]对我院1990年~1998年诊断的5例微偏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病人的细胞学及组织学切片均可见异型的腺上皮 ,组织学切片上腺体有浸润。[结论]充分认识此病 ,做到临床 ,细胞学及组织学三结合 。
- 肖觉李进叶学正王春梅
- 关键词:宫颈肿瘤微偏腺癌病理
- 提高淋巴结病理切片质量的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优质合格的淋巴结HE切片的制片技术。方法淋巴结送检标本与其他组织标本在处理上是不同的,淋巴结活检标本离体后需立即固定(首选改进的昏5固定液),取材1.0cm×1.0cm×0.3cm,梯度乙醇从低到高浓度脱水;透明浸蜡同时进行,采用硬脂酸和石蜡混合替代二甲苯效果最佳。切片刀锋利,切片厚薄为2.5~3.0μm;苏木精染色时间短,0.5%~1.0%盐酸分化,严格控制好分化时间,用热水返蓝,伊红染色数秒,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结果提高淋巴结切片的制片技术,是为了制作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无刀痕及皱褶,组织无挤压。镜下淋巴结结构清晰,皮质、髓质充分展现,色彩艳丽,核膜及核仁结构清楚,核桨对比鲜明。结论经过特殊处理后淋巴结HE切片的制片技术取得很好效果,制片优良率达到95%以上。
- 宋容肖觉
- 关键词:病理切片淋巴结HE染色
- 42例原发性乳腺癌黏着斑激酶蛋白表达及磷酸化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了解黏着斑激酶蛋白表达及磷酸化对原发性乳腺癌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检测 4 2例原发性乳腺癌黏着斑激酶蛋白质表达丰度以及 397酪氨酸位点 (Try3 97)磷酸化状态。结果 4 2例病例中 ,2 6例黏着斑激酶表达 ,约占 6 1.90 % (2 6 / 4 2 ) ,其中 76 .92 %病例伴发淋巴结转移 (2 0 / 2 6 ) ,2 3.0 8%未发生淋巴结转移 (6 / 2 6 ) (P >0 .0 5 ) ;2 6例表达黏着斑激酶的病例中 ,16例发生黏着斑激酶蛋白质Try3 97位点磷酸化 ,占 6 1.5 3% (16 / 2 6 )。 16例发生Try3 97位点磷酸化的病例有 15例伴发淋巴结转移 ,阳性率为 93.75 % (15 / 16 ) ,仅 6 .2 5 %病例未发生转移 (1/ 16 ) (P <0 .0 5 )。结论 黏着斑激酶Try3 97位点磷酸化可能参与原发性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 朱宁生江歌丽杨稼祥刘晓渝肖觉张代奎
-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黏着斑激酶PHOSPHORYLATION
- 11例癌肉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探讨癌肉瘤组织学本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应用肥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癌肉瘤分别作了CK,EMA及Vimentin标记.部分病例作了S-100,α1-ACT,Desmin及Mvoglobin标记。结果:结合光镜HE切片及免疫标记进行分析,其中8例肿瘤中所谓间叶样成分,同时对CK或EMA呈阳性表达,且癌与肉瘤样区有移行,诊断为肉瘤化癌;另3例癌与肉瘤间无移行关系,且两种成分别仅对CK,EMA及Vimentin表达,诊断为癌肉瘤。结论:本文结果支持全能干细胞恶变后双向分化形成此类肿瘤的全能干细胞学说,这类肿瘤多数的本质是癌伴肉瘤化。
- 叶学正张世泉张代奎李进宋容肖觉
- 关键词:癌肉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
-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9例为女性,发病年龄26~70岁,中位年龄51岁;1例男性,63岁。左乳3例,右乳6例,双乳1例;8例为临床ⅠE期,2例为临床ⅡE期。7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2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MALT);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0例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均(+);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均为(-);B细胞标记9例CD20(+),T细胞标记1例CD3(+)。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准确的病理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对规范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 肖觉李进周文文王衡宋容
- 关键词: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