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 作品数:4 被引量:2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及新型促凝血因子hfgl2的表达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各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促凝血活性(PCA)及新型促凝血因子人纤维介素(human fibr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患者标本33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中度共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用一期冻融法测量其PCA。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fgl2的表达。结果: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的PCA较健康对照高出20倍。WBC的PCA在以下各组(健康对照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中度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组)呈逐步上升过程,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A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组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WBC的表达。PCA在健康对照组PBMC和WBC的表达无显著差异,hfgl2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结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PCA和hfgl2表达均显著升高,且其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hfgl2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数)与PCA的升高呈正比相关。 朱永芬 田德英 习东 严伟明 宋建新 黄加权 聂华 宁琴关键词:重型肝炎 单个核细胞 促凝血活性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干预时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两组分别分为早、中、晚3期。结果:治疗8周时,ALSS组的有效率优于SMT组(52.07%vs 34.07%,P=0.004)。ALSS组与SMT组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2周:50.4%vs 42.1%,48周:44.3%vs 40.7%,P均>0.05)。ALSS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62.3%、14.9%,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7%、56.7%、9.6%;SMT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42.9%、15.3%,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3%、42.9%、12.3%。两组相比,早期、晚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中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中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疗效有限。 徐秋仙 张振纲 聂华 章莉莎 田德英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 肝衰竭 血浆置换治疗396例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396例重型肝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9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245例,有效率为61·9%。①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16·7%;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67·8%;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为63·3%。②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的疗效优于中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晚期患者疗效差。③对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等急性因素所致的重型肝炎疗效较好;有肝硬化基础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差;④患者合并的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其中以合并肝肾综合征疗效最差。⑤存活率不随血浆置换治疗的次数增加而增高。⑥老年患者疗效差。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提高重型肝炎救治存活率需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郭威 何劲松 聂华 田德英关键词: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疗效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0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肝(ALSS)组21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SMT)组91例。两组患者以治疗8周为疗效观察节点,以48周为预后观察终点。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生存时间。应用SPSS17.0软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ALSS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人工肝治疗前分别平均下降63.6U/L和34.17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平均升高7.71%(P〈0.01)。在治疗8周时,ALSS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SMT组(52.07%比34.07%,P〈0.01);至12周时,ALss组和SMT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和4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48周结束时,ALSS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6.2±11.5)天,SMT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0.3±19.0)天,两组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比40.7%,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可以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并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徐秋仙 张振纲 吴亮 聂华 章莉莎 黄元成 田德英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 肝衰竭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