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刘其

作品数:28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儿童
  • 11篇骨折
  • 7篇治疗儿童
  • 7篇关节
  • 6篇内固定
  • 6篇股骨
  • 5篇髋关节
  • 5篇疗效
  • 4篇胫骨
  • 4篇脱位
  • 4篇股骨颈
  • 3篇术后
  • 3篇前倾角
  • 3篇髋关节脱位
  • 3篇外科
  • 3篇马蹄足
  • 3篇畸形
  • 3篇骨科
  • 3篇关节脱位
  • 3篇发育性

机构

  • 2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巴南区...

作者

  • 28篇翁刘其
  • 27篇李明
  • 20篇刘星
  • 16篇周海
  • 16篇瞿向阳
  • 15篇曹豫江
  • 15篇郑超
  • 12篇罗聪
  • 11篇刘传康
  • 4篇卢虹旭
  • 3篇唐青松
  • 2篇李方
  • 2篇董超群
  • 2篇曾皓
  • 1篇许益文
  • 1篇王海
  • 1篇周士铭
  • 1篇龚梦嘉
  • 1篇毕杨
  • 1篇刘行

传媒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现代医药卫生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第九届西部骨...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rroll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足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Carroll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足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Carroll手术治疗,术前Dimeglio分型为Ⅲ型或Ⅳ型,随访2年以上共280例372足,其中复发16例21足。应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单双侧患病,术前是否石膏矫形,术前Dimeglio分型,手术年龄及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等因素对马蹄足畸形复发的影响。结果经Carroll术式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χ2=18.067,P=0.000),术前未接受石膏矫形(χ2=3.902,P=0.048),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短(χ2=23.670,P=0.000)的患儿复发的可能性更大;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是马蹄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rroll术式是治疗严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有效方式,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复发的可能性大,术前进行规范的Ponseti石膏矫形及术后2年以上的有效随访指导有助于降低马蹄足的复发率。
张戈李明刘星罗聪曹豫江刘传康瞿向阳周海翁刘其郑超卢虹旭刘行张圆宋波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复发
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微创软组织松解术后足底力学指标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采用足底形态扫描及静态足压评价Dimeglio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经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诊并接受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的Dimeglio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病例共17例(25足)为病例组,其中男12例(18足),女5例(7足),手术年龄为1个月23天至6个月21天,评价年龄2岁5个月至2岁11个月;同期选取同年龄段健康儿童10人(20足)为对照组。采用Dimeglio评分、X线摄影、足底形态扫描分析、静态足压分析评价患足恢复情况。结果Dimeglio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经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系列治疗后Dimeglio评分0~2分;患足外观恢复满意。X线片显示:术前正位跟距角(14.90±3.20)°,术后正位跟距角(33.51±7.52)°;术前侧位跟距角(22.65±6.10)°,术后侧位跟距角(33.08±4.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足弓指数(0.35±0.02),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弓指数(0.35±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双踝角(82.03±6.20)°,正常对照组双踝角(85.27±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马蹄内翻足双足压力分布百分比[(52.75±2.32)%vs.(47.25±2.32)%,P<0.05]以及术后单侧马蹄内翻足双足压力分布百分比[(60.33±4.54)%vs.(39.70±4.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Dimeglio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满意,短期疗效肯定。足底力学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马蹄内翻足术后针对性治疗策略的重要参考指标。
刘行李明刘星罗聪曹豫江刘传康瞿向阳翁刘其周海郑超
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因胫骨不等长致双下肢不等长的56例患者采取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疗效按肢体延长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56例患儿中优4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骨延长4-9cm,平均延长6.45cm,骨愈合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2个月,合并成角畸形者同时得到纠正,经随访2-8年,平均5.66年,其中1例患者因延长不合理出现骨不连;2例出现踝关节活动障碍;1例膝关节活动功能僵硬;3例出现跟腱挛缩致足呈马蹄畸形;4例合并针道感染;1例出现骨折,所有随访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结论 Ilizarov技术能纠正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弯曲畸形,结合胫骨延长术是一种治疗双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曾皓李明刘星刘传康罗聪曹豫江瞿向阳周海翁刘其郑超
关键词:儿童双下肢不等长ILIZAROV胫骨延长外固定
股骨颈前倾角的矫正在治疗儿童DDH的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前倾角(FNA)的矫正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DDH患儿98例(114髋),术前及术后进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FNA,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个月。结果根据Mcka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84髋(73.68%),良:20髋(17.54%),可:10髋(8.77%),差:0髋(0%),FNA平均缩小16.3°±2.0°,术后患侧的FN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A是儿童DDH重要的骨性病理改变之一,正确矫正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翁刘其李明刘传康刘星罗聪曹豫江
关键词:前倾角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三维CT
微信群结合PBL教学在小儿骨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研究建立微信群并与PBL教学结合在小儿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习的2012级"5+3"儿科学研究生36人及骨外科学研究生22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9人。对照组采用传统PBL教学,试验组采用建立微信群结合PBL教学。出科时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以及问卷满意度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试验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1.28±2.89)、实践操作考核成绩(87.44±2.94)高于对照组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87.39±3.53)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79.06±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教师的满意度试验组[96.55%(27/29)]也高于对照组[61.90%(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微信群并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小儿骨科实习带教中可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翁刘其李明曹豫江瞿向阳刘星
关键词:PBL小儿骨科
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3例(27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0例;年龄1~183(62.41±23.82)d,中位年龄58 d;左侧151髋,右侧119髋,单侧142髋,双侧64髋;超声Graf分型:Ⅱa型143髋,Ⅱb型75髋,Ⅱc型11髋,D型13髋,Ⅲ型19髋,Ⅳ型9髋,均采用外展支具治疗,每隔3~4周超声监测髋关节形态变化,>6个月行X线摄片,支具治疗时间3~20周,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 206例(250髋)经外展支具治疗后恢复正常形态,且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17例(20髋)治疗失败,其中17髋改行石膏固定术治疗,3髋行Salter骨盆截骨手术治疗。结论外展支具是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对GrafⅡ型髋关节治愈率高,对Ⅲ型及Ⅳ型治愈率低,但可尝试作为初始治疗的方法;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治髋关节发育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李方胡程晨刘星董超群翁刘其李明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脱位外展支具
可吸收棒内固定在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估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截骨术中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的74例(79髋)儿童Perthes病的患儿,按Catterall分型:Ⅲ型59髋,Ⅳ型20髋,均采用Pol 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联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至7年9个月(平均46个月),根据Mckay标准,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1例(53髋),良15例(17髋),可8例(9髋),优良率为88.61%。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骨盆截骨植骨处固定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及骨吸收病例发生。患髋髋臼覆盖率由术前75.06%的平均值增加至术后的9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术前患髋骺高比平均为65.49%,术后平均为8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01);CE角由术前平均16.22°增加至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而Sharp角则由术前的41.46°降至术后的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1)。结论可吸收棒代替克氏针或金属螺钉应用于儿童Perthes病三联截骨术中髂骨截骨处的固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卢虹旭李明刘星刘传康罗聪曹豫江瞿向阳翁刘其周海郑超
关键词:内固定可吸收棒儿童
微创Carroll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Carroll术式治疗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首诊的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27例33足,其中男性18例(22足),女性9例(11足)。年龄3个月至3岁。均采用微创Carroll术式(取足跟部、足内侧、足底短小切口,手法复位跟距关节、距舟关节)治疗,并以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所有患儿术后1周换药,术后1、2、3个月复查,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及功能标准评价患足恢复情况。结果微创Carroll手术使患足的后侧、内侧及足底均获得了满意松解,畸形矫正充分,切口长度0.5~1.0cm;经3-18个月随访,患足功能恢复满意,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检查及踝关节功能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25足,占75.76%;良,5例6足,占18.18%;一般,2例2足,占6.06%。优良率93.94%。无并发症发生,瘢痕不明显。结论微创Car-roll手术治疗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充分矫正畸形,并发症少,切口愈合良好。
刘行李明刘星罗聪曹豫江刘传康翁刘其周海瞿向阳郑超
关键词:畸形足外科手术微创性
关节镜辅助下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开放手术及单纯微创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手术方式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34例采用单纯关节镜微创手术下骨折复位及治疗,其中15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6例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固定,13例采用克氏针固定。术后采取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根据Lysholm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评定疗效。结果:关节镜可吸收软骨钉组手术时间[(118.33±21.66) min]长于关节镜克氏针组[(81.54±37.78) min]及关节镜空心螺钉组[(83.33±35.74) min](t=2.215,P=0.041;t=2.800,P=0.013)。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为(88.82±36.31) min,少于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的(105.00±41.14) min(t=-1.107,P=0.275)。关节镜下手术组平均出血量为(2.79±1.27)mL,少于开放手术组的(9.38±1.77) mL(t=-12.195,P=0.000),关节镜下3种固定方式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948)。关节镜手术组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97.53±3.11)分]高于开放手术组评分[(92.00±6.97)分](t=2.193,P=0.061),关节镜下3种固定方式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5,P=0.892)。全部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全部患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切开复位组有2例发生关节僵硬,关节镜克氏针组有1例发生关节僵硬,其余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固定方式多样,经分析后我们认为空心螺钉治疗儿童髁间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骨科中推广应用。
方家洁曹豫江翁刘其李明
关键词:儿童关节镜胫骨髁间嵴骨折
暴露与埋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评价暴露与埋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参考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英文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会议论文汇编中所有关于暴露与埋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评价指标(MINOR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的相关计算。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患者共501例,其中暴露克氏针150例,埋藏克氏针351例。暴露与埋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比较,术后总感染率(OR=1.10,95%CI0.52~2.33,P〉0.05)、浅表感染率(OR=1.45,95%CI0.66~3.28,P〉0.05)、再次手术率(OR=2.29,95%CI0.51~10.25,P〉0.05)、骨折延迟愈合率(OR=1.57,95%CI0.76~3.21,P〉0.05)、总并发症(OR=1.57,95%CI0.76—3.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拔出克氏针时间上(MD=-13.28,95%a-16.42~-10.1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暴露克氏针较埋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有缩短克氏针固定时间、减少后期拔克氏针局部麻醉及费用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唐青松李明刘星瞿向阳周海翁刘其郑超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器儿童META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