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磊
- 作品数:54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解析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8年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经济与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油料和木薯)及自然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地理时空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在时间上,广西2018年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较2003年减少4.88%,种植结构表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9.25%,经济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上升9.83%,粮经比由1.22降至0.88;在空间上,广西农作物种植集中分布于广西东北—西南对角线(桂林、来宾、南宁和崇左市)及其对角线西北部(柳州、河池和百色市)、东南部(贵港和玉林市),种植结构呈现以"粮"为主型(玉林、贵港、钦州、百色和河池市)、以"经"为主型(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由"粮"转"经"型(防城港、北海、梧州和贺州市)和波动型(桂林市)4种类型,种植结构组合类型由以稻谷单一组合型转向稻谷—蔬菜—甘蔗组合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值比重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种植条件(农村人口比重、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交通通达性水平(等级公路里程)、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及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差异明显,其时空演变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条件、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及气候因子驱动。因此,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和农村劳动力收入,改善农作物种植条件,维持足够的农村劳动力,是优化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
- 黄丽排张建兵陆双龙钟丽雯刘璐瑶龚慧芹巢林黄太庆黄太庆
- 关键词:农作物
- 东北薄层黑土区根系抗土壤压实的覆盖作物品种筛选
- 2025年
- 为筛选出适宜薄层黑土区且具有消减下层土壤压实作用的覆盖作物品种,在吉林省典型薄层黑土区设置未压实与压实处理,分两个播期(春播、秋播)种植不同覆盖作物品种(苜蓿、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田箐、高丹草、萝卜、油菜、菊苣、松香草、鲁梅克斯、黑麦草、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混播、草木樨+黑麦草+油菜+鲁梅克斯混播),分析覆盖作物根系对压实土壤的响应。结果表明:春季机械压实处理显著增加了0~50 cm土层土壤容重,3个月后压实处理10~50 cm土壤容重、0~30 cm穿透阻力仍显著大于未压实处理。多种覆盖作物在不同深度土层内的根干重占比及根干重密度受压实影响显著,其中春播试验中在30~50 cm压实土层中根干重占比最高的作物品种为苜蓿,具有较大根干重密度的作物品种有高丹草、田箐、草木樨+黑麦草+油菜+鲁梅克斯等,而秋播中根干重占比最高的是黑麦草,具有较大根干重密度的有油菜、菊苣、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等。依据本文提出的根干重占比比值(Ratio1)和根干重密度比值(Ratio2)两个参数判断根系在30~50 cm压实土层中的穿透能力,试验筛选出根系受压实影响相对较小、穿透30~50 cm压实土壤能力强的春播覆盖作物品种是高丹草、田菁和苜蓿,秋播覆盖作物品种是油菜、田箐+高丹草+萝卜+菊苣和黑麦草。
- 王健豪张中彬钱泳其蒋发辉董芳瑾甘磊彭新华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土壤压实覆盖作物
- 一种低能耗地下河、地表渠道水位监测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能耗地下河、地表渠道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处理箱、采集箱和双管,所述处理箱内设有控制器、存储器、定位模块、电源、信号接收器和信号发射器,所述采集箱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电源、定位...
- 李炜轩甘磊苏欢栾崧冯鹏菲黄智涛毛华昀陆谦
- 秸秆覆盖对广西甘蔗地土壤水分与结构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秸秆覆盖对广西甘蔗地土壤孔隙结构、孔隙数量、连通性等性质的影响,分析土壤孔隙结构特点及水分运移通道特征,为广西地区甘蔗生产中的科学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秸秆覆盖(SM)与无秸秆覆盖对照(CK)2种处理,利用CT扫描成像技术和ImageJ软件获取土壤孔隙结构数据并测定土壤有机质,结合原位监测获得的5、20、4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孔隙结构特点及土壤水分运移通道特征。【结果】SM处理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K(P<0.05,下同);相同深度下SM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0~40 cm土层中,SM处理的土壤孔隙面密度显著大于CK,而CK的土壤孔隙复杂度显著高于SM处理。SM处理的孔隙数量(19190个)、直径≥1 mm孔隙数量(952个)、孔隙度(0.07%)及比表面积(1.64 mm^(-1))均显著大于CK对应值(9415个,690个,0.06%,1.43 mm^(-1))。土壤孔隙三维结构显示,CK的总孔隙数量少且多分散在0~20 cm土层,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分层现象;而SM处理的总土壤孔隙数量多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无明显孔隙分布分层现象,且其连通性孔隙发育较完善。【结论】秸秆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广西甘蔗地的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数量,从而整体提高土壤孔隙连通性,对土壤孔隙结构改善有一定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甘蔗根系的生长发育。
- 甘磊张俊郑思文韦本辉李健李帅邓婉珍
-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孔隙CT扫描土壤水分甘蔗
- 香蕉种植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香蕉种植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为广西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及有效利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热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地区水田起畦(DT处理)与旱地开沟(ST处理)种植的香蕉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域环境因子及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计算土壤热导率,并结合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2种种植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的变化规律。【结果】DT处理的土壤砂粒和黏粒含量均高于ST处理,且在20和40 cm土层处差异显著(P<0.05,下同);土壤容重显著高于ST处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DT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ST处理增加56.0%、35.8%和48.0%。在各土层中,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显著大于ST处理,其中DT处理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高于ST处理26.2%。降雨和环境温度是影响土壤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环境温度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负相关;降水量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在40 cm土层,降水量仅与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雨型Ⅰ外,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大于ST处理;雨型Ⅳ和Ⅵ发生时,DT处理在各土层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均大于ST处理。【结论】降雨和环境温度因子改变对广西地区种植香蕉的土壤热导率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降雨发生时,水田起畦种植香蕉方式对土壤热导率的提高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广西地区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和高效利用喀斯特地区水热资源。
- 王释苇盛勇创王健豪张硕常成张红霞陈廷速朱彦光甘磊
- 关键词:香蕉
- 放牧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土壤剪切力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本研究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持续放牧(CG)和禁牧(UG79,从1979年开始禁牧)两个试验区。利用GPS在每个区分别设立1个长135m×105m的样地,每样地选100个测量点,利用Hand-held vane tester测量土壤剪切力并研究其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CG区,放牧导致土壤孔隙减少,容重增加,有机质减少,土壤剪切力高于凋落物与有机质较多的禁牧小区。在UG79和CG两个区,从干旱条件到中等水分条件,土壤剪切力空间分布都有差异,说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剪切力的空间分布,但到达湿润条件后,其分布有恢复原状的趋势,这暗示土壤水分对其影响也存在限制。
- 甘磊彭新华谢永雄钟家尚Stephan PETHRainer HORM
- 关键词:放牧土壤水分
- 新工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
- 2018年
- 在国家实施"新工科"建设背景环境下,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水文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包括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现状及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现状,探讨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契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 陈晓冰甘磊方荣杰
-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 基于区域特色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方案探索被引量:3
- 2017年
- 在国家实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背景环境下,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出一套针对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方案,该方案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为基础,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优化"的科学可持续能力提升培养方案,以期为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 陈晓冰甘磊方荣杰代俊峰徐勤学白凯华
-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创新创业能力
- 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种植地、甘蔗种植地、梨树种植地为例,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中等、湿润土壤水分情况中土壤热导率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而中等水分条件下梨树地>大豆地>甘蔗地;土壤热导率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含水量相一致,说明土壤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热导率的地统计分析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空间结构比在50%~65%范围内,属于中等相关性,而甘蔗地和梨树地的空间结构比大于75%,空间相关性很强;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的高阈值空间分布比甘蔗地的稳定性好,主要是因为甘蔗地受垄沟灌溉的影响;而梨树地是免耕地,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弱。研究结果说明,在研究区域土壤对其热导率空间相对稳定性具有一定维持能力,但土壤热导率的稳定性受耕作和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 陶涣壮甘磊马蕊张中彬程芳丽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地统计分析
- 桂北岩溶区典型农地土壤优先流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以广西桂北岩溶区的3种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形态学、数理统计以及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岩溶区玉米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供水条件下,玉米地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树枝状,土壤在20—40 cm深度范围内存在较多侧向孔隙通道,染色形态表现为由树枝状又变为较小的团块状,而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均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指状,但花生地水分以优先流形式入渗时还伴有一定程度的侧向运移,呈现指状染色形态中夹有较小的团块状染色形态,水稻田指状染色形态中无明显团块;玉米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达5.55 cm,是花生地的1.18倍,优先流发生时间相对花生地滞后,水稻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仅为2.36 cm,其最先发生优先流现象;玉米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32.09%,71.59%和1.34)是花生地的1.40,1.04,1.05倍,水稻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2.55%,62.03%和1.26,均小于玉米地和花生地,表现为玉米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大,其次为花生地,水稻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小。
- 李振东朱彦光陈晓冰陈晓冰甘磊方荣杰方荣杰
- 关键词:优先流发育程度岩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