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 作品数:48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多边主义理论与多边主义外交:关于制度与政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多边主义在理论和政策实践两个层面的繁荣。多边主义作为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意义不在于多边的形式,而在于其不可分割性、普遍的行为准则和扩散的互惠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多边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非国家行为主体和广大社会力量日益成为推动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的新生力量,而其治理方法则越来越倾向于跨领域、多维度的综合治理。利用多边主义理论进行国别外交政策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不同国家多边主义外交的成分和特点。
- 王正
- 关键词:多边主义
- 中国“家庭”的近现代困境与解决——梁漱溟乡村建设中的家庭思考被引量:2
- 2020年
-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却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剧变。为了实现家庭的"转变",梁漱溟将之置于自身乡村建设的大理论下来思考。一方面,他肯定中国传统家庭观中重情义、重伦理的普遍、恒常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未来的中国家庭需要吸收西方近现代的"组织化"因素。在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思考中,梁漱溟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的关于中西家庭的反思和对未来家庭的构想,其中蕴含的他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刻思考,仍值得我们不断回视。
- 王正
- 关键词:乡村建设家庭
- 重思先秦儒家的王霸之辨被引量:8
- 2016年
- 王霸之辨是儒家由道德哲学通向政治哲学的重要一步,并能反映儒家对政治的最核心与最底色的看法。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初步奠定了王霸之辨的思想,认为王道是德礼之治,霸道是刑罚之治。孟子经由反思战国残酷的政治与战争现实,认识到王霸之辨的核心是是否得民心,也即王道以民为本,霸道以利为本。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家政治的效果,但是他认为法家的治理因为缺乏儒家的礼义,所以不能实现长治久安,而王道是以礼义为根本原则的。
- 王正
- 关键词:霸道先秦儒家
- “生”与“人”:《吕氏春秋》的伦理与政治之维
- 2024年
- 《吕氏春秋》是一部以“生”与“人”为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点的构造性思想著作。《吕氏春秋》认为,生命是天所赋予的,天道的崇高性赋予了生命以重要价值。由此出发,《吕氏春秋》在人的自我养成上,认为应以对过分欲望的调节来实现生命的延续与完善;在伦理生活上,认为应尊重各个生命的发展,不可胡乱伤害他者;在政治治理上,认为天下为人人所共有,因此君主需要自我修养、任用贤臣。这种对“生”与“人”的重视,使《吕氏春秋》能够综合诸子、自成一家,超越秦政而具有持续的价值;其以“生”建构的兼合性哲学架构,更对秦以后儒家、道家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 王正
- “法儒”还是“儒法”?——荀子与法家关系重估被引量:13
- 2017年
- 荀子与后期法家(李斯、韩非等)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史课题。荀子对法家人物采取批评的态度,对法家的法、术、势理念也并不认同,是能守住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价值的。诚然,荀子构建的制度化礼学,包含有一种强势性和僵化的可能,所以是"大醇而小疵"。而后期法家虽然对儒学进行过系统学习,但因根本出发点的不同,反而以此为资源来排斥儒家,并建构了法家自身的理论。因此,荀子和法家之间更多的是距离感,而不是亲和关系;荀子当为"法儒"而不是"儒法"。
- 王正
- 关键词:荀子法家
- 心、性、气、形:十字打开的孟子工夫论被引量:4
- 2016年
- 孟子将自孔子提出的工夫修养予以了细致化、体系化,同时他还注重将心性和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孟子一方面以"求放心"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进而以"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心性工夫来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境界予以养成;另一方面以"不动心"而"集义"的方法养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象,从而实现道德从心性到行为的转化即"践形"。孟子这种在心、性、气、形上同时展开的工夫论,恰如陆九渊所形容的,"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
- 王正
- 关键词:心性工夫
- 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中的义命之辨被引量:1
- 2016年
- 义命之辨既是儒家对人的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儒家对人的生命之终极关怀。对此,孔子、孟子、荀子和《易传》儒者提出了"知天命"、"正命"、"各正性命"等观念。在先秦儒家看来,命固然是对人的客观限制,但同时,也正因为有它,才彰显了人的生命及其创造力之伟大,尤其是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之重要意义。
- 王正
- 关键词:先秦儒家道德哲学
- 杨简《五诰解》思想研究
- 王正
-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从殷海光的《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出发(草稿)
- 王正
- 舜形象中的道德哲学问题
- 2013年
- 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个人格形象完整的人,他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首先是父子关系的问题,舜的父亲因为偏爱不是个慈父,但舜秉承着父子天性的认识,以不变的孝心来对待父亲,最终得以处理好父子关系。而兄弟之间因为出现了继承权之争,即利益问题,所以舜的弟弟象一直想杀死舜,但舜坚持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始终以让的美德来感化兄弟。舜对于夫妻关系,认识到其中的异姓和异性问题,因此"内行弥谨",谨慎地与妻子相处,最终得以使家庭和睦。
- 王正
- 关键词:道德哲学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