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明芳

作品数:16 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乙型
  • 11篇肝炎
  • 9篇乙型肝炎
  • 5篇脂肪
  • 5篇脂肪变
  • 5篇慢性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病毒
  • 4篇衰竭
  • 4篇细胞
  • 4篇肝脂
  • 4篇肝脂肪
  • 4篇肝脂肪变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肝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代谢
  • 2篇多态
  • 2篇血清

机构

  • 1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省福州儿...

作者

  • 16篇王明芳
  • 15篇林苏
  • 15篇朱月永
  • 6篇江家骥
  • 2篇熊美连
  • 2篇陈靖
  • 2篇黄映芳
  • 2篇吴银莲
  • 2篇董菁
  • 1篇曾达武
  • 1篇郑琦
  • 1篇刘豫瑞
  • 1篇张浩洋
  • 1篇颜燕燕
  • 1篇赖瑞敏

传媒

  • 8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8年3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诊断为HBV感染慢性肝病患者,分成HBV-ACLF组及非ACLF组。应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检测IL-6基因rs1524107、rs1800795、rs1800797、rs2069827、rs2069830、rs2069837、rs2069840及rs2069845共8个位点的SNP分型。同时回顾病例资料,随访ACLF组3个月生存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基因多态性与HBV-ACLF发生的相对风险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分析IL-6SNP与HBV-ACLF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0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BV-ACLF组122例(30.5%),非ACLF组278例(69.5%)。两组间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及其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研究对象的IL-6基因rs1800795、rs1800797、rs2069827、rs2069830位点的基因型未见突变或突变频率低于1%。IL-6的rs1524107、rs2069837、rs2069840、rs2069845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L-6基因上述4个位点的SNP与HBV-ACLF发病风险无关,与HBV-ACLF3个月预后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6rs1524107、rs1800795、rs1800797、rs2069827、rs2069830、rs2069837、rs2069840、rs2069845共8个位点的SNP与HBV-ACLF发生及短期预后无关。
林烨鸿林苏周卿王明芳朱月永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单核苷酸多态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HB患者103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肝脂肪变与其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039例CHB患者中,男843例,女196例,平均年龄(37±11)岁,肝脂肪变发生率36.1%(375/1039),其中F_1占66.4%,男性脂肪变(38.8%,327/843)明显高于女性(24.5%,48/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组的年龄、UA、BMI、TC、TG、ApoA、ApoB、AFP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无脂肪变组(P<0.05),2组HBeAg状态、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脂肪变分级与肝脏炎性反应、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B肝脂肪变与BMI、TG呈正相关(β=0.323,β=2.255,P均<0.01),与AFP呈负相关(β=-0.008,P<0.05),结论CHB肝脂肪变并不少见,主要与宿主代谢因素有关,与HBeAg状态、HBV-DNA无关,不会加重肝脏的炎性反应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
王明芳林苏陈靖江家骥
关键词:肝脂肪变
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1H-MRS)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65例患者,男性44例(67.69%),女性21例(32.30%),年龄(44.40±11.60)岁(22~70岁),病理分级≥F1有42例(64.62%)。65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CHB组47例,非CHB组18例。收集2组患者的肝穿刺病理及1H-MRS检测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1H-MRS对2组患者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结果1H-MRS检查肝脏脂肪定量值用脂水比(LWR)显示,2组患者LWR与肝穿刺病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86,0.91(P<0.001)。2组患者的LWR诊断肝脂肪变性的AUC、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等均较高。根据ROC曲线可见,CHB不影响1H-MRS的诊断效能,病理分度F≥1、≥2、≥3及≥4时,LWR用于肝脂肪变性诊断的阈值分别为1.54%,2.98%,9.25%及15.56%。结论CHB不影响1H-MRS对肝脂肪变性诊断的准确性;1H-MRS用于肝脂肪变性的诊断,稳定性高,准确性好。
黄娇凤林苏王明芳黄映芳熊美连朱月永
关键词:肝病肝疾病脂肪类磁共振波谱学
右美托咪定对CLP小鼠肺损伤不同时间Nrf2表达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不同时间点Nrf2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SHAM)组,模型(CLP)组和右美托咪定(DEX)组,每组16只,各组在造模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或右美托咪定100μg·kg-1,随后行CLP造模并于术后8h和24h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肺组织Nrf2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Nrf2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变化。结果与CLP组比较,DEX组肺组织的损伤情况明显减轻,Nrf2 m RNA及Nrf2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P <0. 01)。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减轻脓毒症引起的24h内肺组织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上调Nrf2有关。
温晓琳吴伟芳林艺延章名炎李晴康锋平江浚菲叶家鸿王明芳朱月永林苏
关键词:脓毒症小鼠肺损伤NRF2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腹腔穿刺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腹腔穿刺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 ACLF 且进行1次以上腹腔穿刺的患者,观察术后腹腔或腹壁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每次操作前3 d 内的指标。连续变量采用 t 检验,离散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组185例 ACLF 患者,共进行525次腹腔穿刺术,其中289(55.0%)次为诊断性腹腔穿刺,236(45.0%)次为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最终观察到16(3.0%)例出血事件,其中4例为腹壁血肿,12例为腹腔内出血。根据是否出现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两组在年龄、性别、Child-Pugh 评分、穿刺腹水量、是否存在肝硬化基础、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 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高于未出血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则低于未出血组(均 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腹腔穿刺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05,95%CI :0.018~0.608,P =0.012)。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当纤维蛋白原≤0.8 g/L 时,出血风险高达11.76%(12/102)。结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 ACLF 患者腹腔穿刺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苏王明芳朱月永曾达武董菁陈靖郑琦刘豫瑞江家骥
关键词:出血并发症穿刺抽液术凝血障碍
弓形虫感染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至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中20 577名接受弓形虫抗体IgG检测者的数据,分析弓形虫抗体IgG阳性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抗体IgG阳性组和阴性组各代谢相关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弓形虫抗体IgG阳性2 746例(13.34%),男性高于女性(14.44%比12.27%,χ^2 =15.99, P<0.01),且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增加而增加(χ^2 值分别为979.98和50.85,均P<0.01). 2 19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弓形虫阳性449例(20.49%),18 386例非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弓形虫阳性2 297例(1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504,P<0.01).弓形虫抗体阳性者的年龄(t=-37.37)、BMI(t=-4.28)、糖化血红蛋白(t=-11.81)、空腹血糖(t=-9.38)、三酰甘油(t=-6.32)、胆固醇(t=-7.16)、血尿酸(t=-5.25)和血肌酐(t=-7.69)均较阴性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弓形虫抗体阳性为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P=0.023).结论弓形虫感染者BMI、血脂、血尿酸、血糖等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增高,弓形虫感染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康娜玲林苏张浩洋刘世滢欧伟杰王明芳韩荔芬朱月永黄娇凤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弓形虫
治疗前肝炎急性发作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CHB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约有65万患者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BeAg的血清学转换,意味着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预示着更高HBsAg血清学转换率,因此对于HBeAg阳性的CHB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是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VDNA低于检测下限。
王明芳林苏吴银莲朱月永董菁江家骥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患者治疗前急性发作血清学转换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CHB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122相对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8例CHB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NA-122的相对表达水平。检测CHB患者血清ALT、AST、γ-GT、碱性磷酸酶(phosphatase, ALP)、TBil、白蛋白、PT、HBV DNA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血清miRNA-122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arve, AUC)来评价miRNA-122的诊断价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4.41±1.32和1.47±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1)。G0~G4期CHB患者血清miRNA-122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31±0.00、4.83±0.26、4.72±0.85、5.45±0.97、5.98±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P〈0.05)。S0~S4期CHB患者血清miRNA-122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5.44±0.94、5.20±0.35、4.29±1.39、3.82±1.26、3.26±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72,P〈0.05)。与轻度肝纤维化组(S0~S1)相比,显著性肝纤维化组(S2~S4)的血清miRNA-122水平显著下降。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与血清ALT(r=0.45,P〈0.01)、AST(r=0.37,P〈0.05)、TBil(r=0.62,P〈0.01)、HBV DNA(r=0.32,P〈0.05)和肝组织炎症分级(r=0.33,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与血清ALP(r=0.13)、γ-GT(r=0.16)、PT(r=-0.31)和白蛋白(r=0.02)的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血清miRNA-122区分健康对照组和CHB患者组的AUC为0.92,预测显著性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8、0.81。结论CHB患者血清miRNA-122与HBV的复制、肝损伤程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可能在HBV复制及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
黄娇凤林苏朱月永王明芳
关键词:免疫清除期
白细胞介素-22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IL-22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的HBV-ACLF患者,采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检测IL-22基因rs2227478、rs2227491、rs1179251、rs1179249、rs2227473、rs2227484、rs11611206共7个位点SNP分型,比较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3个月死亡率的关系。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数的比较采用R×C表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L-22基因多态性是否为ACLF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HBV-ACLF患者122例,其中男性92例(75.41%),女性30例(24.59%)。32例(26.23%)患者死亡(死亡组),90例(73.77%)患者存活(存活组)。IL-22基因rs2227484位点的基因型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8,P=0.033),死亡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15.6%,高于存活组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18,95% CI:0.126~0.804,P=0.012);而其他6个位点(rs2227478、rs2227491、rs1179251、rs1179249、rs2227473、rs1161120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IL-22基因rs2227484的多态性并非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OR=3.102,95%CI:0.939~10.250,P=0.063)。结论IL-22基因rs2227484位点上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能与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
林苏周卿林烨鸿王明芳朱月永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多态现象白细胞介素22慢加急性肝衰竭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通过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探讨ICG清除试验与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MELD评分评价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7例,进行ICG清除试验,计算患者的ICG血浆清除率值(K值)、有效肝血流量(EHBF)、ICG 15 min滞留率(ICG R15),以及CTP分级和MELD评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肝脏储备功能。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TP分级:A级患者63例,B级患者45例,C级患者19例。随着CTP分级升高,ICG R15逐渐增高,而EHBF和K值则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6.96、91.26、40.94,P值均分别为0.001、0.003、0.005)。在评价肝功能方面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5、0.838,P值均<0.01),与EHBF及K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3、-0.901,P值均<0.01)。ICG R15AUC为0.85,MELD评分AUC为0.65。结论 ICG消除试验能够准确动态反应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及MELD评分。
赖瑞敏王明芳朱月永
关键词:肝硬化吲哚花青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