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萍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绞痛
  • 1篇血凝
  • 1篇血凝系统
  • 1篇稳定心绞痛
  • 1篇稳定性心绞痛
  • 1篇纤溶
  • 1篇纤溶系统
  • 1篇绞痛
  • 1篇不稳定心绞痛
  • 1篇不稳定性心绞...

机构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篇王丽萍
  • 1篇高雪杉
  • 1篇郑洪泽
  • 1篇崔家玉
  • 1篇高慧芳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年份

  • 1篇200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不稳定心绞痛血凝/纤溶系统变化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对强化药物治疗反应不同的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血凝及纤溶指标变化规律 ,及其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 方法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共 16 3例作为治疗组 (UA组 ) ,依强化治疗72小时病情是否得到良好控制分为UAA、UAB两个亚组 ,另 2 0例稳定性心绞痛为对照组SA组 ,所有病例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D 二聚体 (DD)测定 ,并于第 3天、5天、7天、10天UA再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 90天内被迫采取心脏介入治疗、发生心肌梗死及死亡情况。 结果 临床首次检测结果均提示PT、APTT在UAA、UAB与SA间无差异、也无预后意义 (P >0 0 5 ) ,UAA组FG血液浓度水平于病程第五天达高峰后迅速下降 ,而DD血液浓度水平于第三天后开始逐步下降 ;UAB组则FG、DD血液浓度水平至病程第十天则仍然保持它们在第 5天及第 3天的高峰水平 ,UAA、UAB两组病人的短期预后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DD、FG血液浓度水平在起病后前十天保持高水平是难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血液学标志 ,同时也是提示病人近期预后较差的预报因子。
崔家玉高慧芳王丽萍高雪杉郑洪泽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血凝系统纤溶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