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纯
-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炎症性肠病相关支气管扩张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肺损伤最常累及气道,其中以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最高。同时,在肺部疾病患者中,IBD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这提示IBD与肺部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联系,也就是"肺肠轴"的潜在关联。目前IBD相关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防手段。因此,本文将IBD相关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重点探讨在IBD相关支气管扩张背景下肺肠轴的作用,特别是免疫应答和微生物群失衡如何影响肠道和气道的慢性炎症。
- 陈晓敏王苏网许钊源王丽纯张扣兴张扣兴
-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微生态失调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压力的影响: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内压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入ICU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进行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记录和分析超声引导下PCD治疗前后腹腔压力变化的情况,并观察重要器官功能和支持治疗变化的情况,以及超声引导下PCD的并发症和住院资源利用情况等。结果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最终纳入研究,91%存在腹腔高压,28天死亡率为19%。在超声引导下PCD有效组中,操作前腹腔内压≥15 mmHg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效组(77%vs 30%,P=0.01);操作前、后腹腔内压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6.45±1.75)vs(0.15±2.32)mmHg,P<0.001]。超声引导下PCD有效组患者的血肌酐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无效组[(33.51±48.96)vs(-1.91±57.02)μmol/L,P=0.048]。超声引导下PCD前、后腹腔压力下降与操作前IAP≥15 mmHg、操作前血肌酐、操作前后血肌酐差、操作前儿茶酚胺药物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相关。结论对于腹腔内压在2级及以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CD可以更好地控制腹腔内压,更快地恢复肾脏功能。
- 邹赛男张晓菲廖艺杨洋王丽纯陈雷
- 关键词:经皮穿刺引流腹腔高压
-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作用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 探索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 入住ICU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75例,分为脓毒症组(54例)和非脓毒症组(21例).患者入住ICU当天抽血检测血清pro?ADM和PCT浓度,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诊断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并确立临界值.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proADM、PCT、CRP、WBC均显著增高, proADM、PCT、CRP浓度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roADM的曲线下面积较PCT、CRP大.proADM的敏感度与PCT相差不大(84% vs 86%),明显优于CRP、WBC.proADM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是100%,优于PCT、CRP、WBC.结论 血浆pro?ADM水平在脓毒症患者早期明显升高,推测可以用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Pro?ADM作为脓毒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相比传统指标PCT、WBC和CRP,在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利于脓毒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 熊梦然陈雷王丽纯刘恩贺肖朝兴寇秋野
- 关键词:脓毒症
- 血糖波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平均血糖和血糖波动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重症监护病房且期间测血糖不少于10次的184例ICU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63)与存活组(n=121),比较两组间初始血糖(GluAdm)、平均血糖(GluMV)、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GluAdm、GluMV、GluSD、GluCV与ICU患者病死率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GluAdm、GluSD及GluC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GluAdm(10.2±4.7)mmol/Lvs.(9.6±3.0)mmol/L,GluSD(3.61±1.68)mmol/Lvs.(2.52±0.84)mmol/L,GluCV0.328±0.120vs.0.245±0.061,P均<0.05],GluMV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luC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0±0.044,明显高于GluSD、GluAdm、GluMV的AUC(分别为0.692±0.045、0.570±0.046和0.506±0.047,P均<0.05)。结论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与病死率密切相关,GluCV较GluSD、GluAdm、GluMV对重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更为精确。
- 王丽纯张晓菲胡文利陈雷欧海燕寇秋野
- 关键词:血糖波动危重病死亡率
- 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降钙素原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NTIS)与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确诊为细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PCT水平,分为脓毒症组(n=48)及重度脓毒症组(n=26),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随访28 d,根据28 d病死率分为死亡组(n=34)及存活组(n=40),比较两组组内指标的差异。结果重度脓毒症组FT3及TSH明显低于脓毒症组(t值分别为-10.580及-3.577,均P<0.05),FT4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CT明显高于存活组(t=5.690,P<0.05),FT3、TSH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FT4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清PCT与FT3呈显著负相关(r=-0.834,P<0.01),TSH、FT4与PC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与PCT及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疾病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 曹黛茵王丽纯陈雷胡文利寇秋野
- 关键词:脓毒症降钙素原甲状腺激素
- 腹腔感染合并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合并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NTIS)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4例腹腔感染患者,入重症监护室第1天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素(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 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根据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将患者分为NTIS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死亡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花费之间的差别。结果在入组病例中,NTIS发生率为82.5%。 NTIS组平均年龄[(69.6±7.8)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16.2±3.3)分]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59.1±5.4)岁,(11.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9,1.98;P <0.05)。 NTIS组白蛋白水平[(26.7±4.2)g/L]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1.1±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979, P<0.05)。 NTIS组FT3[(3.02±0.04)pmol/L]、TT3[(0.92±0.03)pmol/L]、TT4[(82.20±1.14)pmol/L]水平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4.49±0.05)pmol/L,(1.74±0.05)pmol/L,(95.70±3.47)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65,2.64,2.65;P<0.01)。 NTIS组住院期间死亡率(3.28%)、住院时间[(31.00±6.00)d]、ICU停留时间[(9.00±3.00)d]、机械通气时间[(8.00±1.00)d]及住院花费[(14.37±2.41)万元]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0,(17.00±7.00)d,(4.00±3.00)d,(3.00±1.00)d,(8.52±1.79)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0;t=2.65,2.60,2.70,2.66;P<0.05)。多因素变量分析发现,APACHE Ⅱ评分与ICU停留时间存在相关关�
- 刘恩贺王丽纯陈雷郑志楠胡文利寇秋野
- 关键词:腹腔感染危重病
- 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改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每日测量腹内压不少于2次的患者资料,根据腹内压改变,将入选患者分为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统计分析第24、48、72小时胶晶比与腹内压变化的关系。结果:第24、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167、91、56例,非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220、94、59例,第24小时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明显高于非腹内压降低组(0.51±0.05 vs.0.49±0.03,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0.03 vs.0.21±0.02;0.12±0.02 vs.0.13±0.02,均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液体总量明显低于非腹内压降低组(3 864.18±102.02比4 493.03±170.54;3 661.07±130.23vs.4 021.36±124.00,均P<0.05)。结论 :提高胶晶比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24 h内腹内压,限制液体总入量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48、72 h腹内压。
- 王丽纯张晓菲陈雷胡文利寇秋野
- 关键词:危重症腹内压
- 早期与晚期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在伴有休克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对比:一项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经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PCD)治疗伴有休克的坏死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入ICU伴有休克的坏死性胰腺炎、并进行超声引导下PCD治疗患者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病4周以内进行PCD的为早期PCD组(20例);发病4周以后进行PCD的定义为晚期PCD组(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观察主要指标为全因死亡率;次要指标包括PCD治疗前、后的器官功能评估、PCD的并发症和住院资源利用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总体全因死亡率为21.4%(6/28),早期和晚期PCD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5%和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早期PCD组患者在儿茶酚胺类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RRT持续时间和腹腔高压持续时间上均明显短于晚期PCD组;而且两组在PCD治疗后的腹腔压力明显低于PCD治疗前;在早期PCD组治疗后的SOFA评分也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早期PC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比晚期PCD组显著缩短。结论在两组伴有休克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基本特征相似的情况下,早期给予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患者具有更短的器官功能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
- 陈雷张晓菲王丽纯寇秋野
- 关键词:经皮穿刺引流坏死性胰腺炎休克
- ω-3鱼油脂肪乳对脓毒症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 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脓毒症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TPN组(A组)和ω-3鱼油脂肪乳+TPN组(B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的TPN,B组加用ω-3鱼油脂肪乳2 mL/(kg·d),共5 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天清晨抽取静脉血进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 A组完成18例,有2例退出; B组完成19例,有1例退出.两组患者在年龄及入ICU 24 h内APACHEⅡ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MDA水平有下降趋势,在治疗后第6天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OD活性、T-AOC水平有上升趋势,在治疗后第3、6天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NO水平有下降趋势,在治疗后第3、6天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GSH-PX活性有上升趋势,在治疗后第6天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ω-3鱼油脂肪乳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
- 寇秋野管向东王丽纯张晓菲陈雷胡文利欧海燕
- 关键词:Ω-3鱼油脂肪乳脓毒症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