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苏东
- 作品数:82 被引量:37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潘苏东崔世民倪新冬
-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时间教学设计现代物理
- 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40年回顾被引量:3
- 2009年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体系(NAEP)经历了萌芽与起步(1963-1969)、尝试与摸索(1969-1983)、变革与发展(1983-1988)、蜕变与成型(1988至今)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回顾NAEP40年的发展可以看出,NAEP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并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陈晨潘苏东
- 关键词:NAEP
- 新加坡科学课程普通水准教育证书考试评析
- 2009年
- 自20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全面推行能力取向的科学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改革的成效显著。TIMSS2003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的科学平均成绩居被调查国家或地区首位。其中,新加坡普通水准教育证书考试(CCEO level,以下简称O水准考试)在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潘苏东
- 关键词:证书考试科学课程教育课程改革
- 新高考科目设置体系的三层次选择模式被引量:3
- 2008年
- 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推进到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与其相配套的高考方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新高考方案主要涉及考试形式、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等,其中科目设置对高中阶段教学工作的影响最为直接,它决定着学校开设什么科日、如何开设,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 潘苏东
- 关键词:高考科目设置高考方案高中阶段考试形式录取方式
- 追溯综合科学课程的轨迹
- 2006年
- 从普通科学(general science)课程发展起来的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课程兴起于1960年代中期。所谓综合科学课程,就是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科学学科内容间具有实质性的关联.能够充分体现出自然科学和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并且注重科学的社会相关性和学习者个人适应性的课程。40年来,综合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科学课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传统综合科学课程时期(1960-1980年代)和现代综合科学课程时期(1980年代后期至今)。
- 潘苏东褚慧玲
- 关键词:科学学科自然科学
- 作为测评学生科学学业成就替代性手段的科学表现性评价被引量:3
- 2009年
- 科学表现性评价是传统纸笔测验的一种重要替代性手段,能够评价传统测验难以测评的学生科学学业成就的重要方面。一个完备的科学表现性评价包括评价任务、应答格式和评分系统三大组成部分。任务类型和推理维度可以描述评价任务。根据各部分是否具有相互依赖性,应答格式可以分为一次性和分批次性两种。评分系统分为分项的和整体的两种类型,采用分项评分系统的不同任务类型的评价主要关注点各不相同,整体评分系统则采用量规来为表现评分。
- 潘苏东
- 关键词:评分系统
- “功和机械能”前概念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在建构主义教学视角下,前概念作为新知识的建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持续关注.从前概念、测评工具以及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3个方面对功和机械能概念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显示,学生关于功和机械能前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基本定义、大小、正负(方向)和变化量等方面.为了测量功和能量的前概念,研究者开发了能量和动量概念调查表、能量概念清单和能量概念评估表等测评工具;针对学生的前概念,主要有认知冲突型和脚手架型2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通过对功和机械能前概念的系统梳理,能够为该主题和其他前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从而为素养时代物理观念的培养带来有益启示.
- 童大振潘苏东包雷
- 关键词:机械能前概念建构主义物理观念
- 分析理想气体P=F(V)可逆过程吸、放热的方法
- 2000年
- 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法、第二定律熵函数法和热力学函数关系法 ,对理想气体可逆的 P=F(V)过程进行判断和计算 .
- 潘苏东尹钊赵纪平
- 关键词:理想气体可逆过程热量吸热放热
- 运用三因素概念图评价法测评学生化学学习成绩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三因素概念图评价法对高中生化学学习知识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学生概念图中概念间正确链接的数量是有差异的;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错误概念;学生构建的概念图中基础水平的概念和简单的命题占多数。
- 刘翠潘苏东
- 关键词:概念图化学学习
- 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外显型概念教学探索被引量:3
- 2023年
-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建立在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而迷思概念对科学概念理解产生重大影响,因其具有内隐性、经验性、特异性、顽固性等特征,概念教学存在教师无从下手、学生难以表述,教师避而不谈、学生概念叠加,教师以练代思、学生机械记忆等现实问题,迷思概念成为阻碍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内外概念转变理论,借鉴科学解释模型构建思维外显型概念教学模式,通过阐述主张过程外显迷思概念、寻求证据中激化认知冲突、科学推理中解离重构概念、科学解释中重释迷思概念的过程实现概念教学。研究认为,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认知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友善的课堂氛围等给予学生概念转变的时间与空间,保障概念转变的彻底性与教学的高效性,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刘增泽潘苏东
- 关键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