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综合征
  • 2篇窘迫综合征
  • 2篇呼吸窘迫
  • 2篇呼吸窘迫综合...
  • 2篇患儿
  • 1篇蛋白
  • 1篇多糖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神经元
  • 1篇血清神经元特...
  • 1篇原核表达
  • 1篇原核表达载体
  • 1篇脂多糖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沈蔚
  • 3篇王斌
  • 3篇杜江
  • 2篇卿娣
  • 1篇陈衍晨
  • 1篇周细中
  • 1篇方素珍
  • 1篇周菊花
  • 1篇李宏
  • 1篇曾其毅
  • 1篇刘茹
  • 1篇陶少华
  • 1篇王静
  • 1篇程东良

传媒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SP-B和SP-C基因分析
目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其由磷脂和蛋白构成,其中蛋白包括SP-A、B、C、D。目前发现SP-B、C和ABCA3的异常与RDS的发生密切相关。SP-B和SP-C基因分别位于人类2号...
沈蔚王斌卿娣桂江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硫化氢水平测定及其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相关性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硫化氢(H,S)在热性惊厥(F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及其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15日至11月10日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的65例Fs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Fs组,5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患儿为上感组,同期于门诊体检的43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标仪测定各组儿童血清H2S与NSE水平。结果Fs组患儿血清H2s水平显著低于上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上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上感组患儿血清H2S、NSE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S组患儿血清H2s水平与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24);不同惊厥发作次数(〈2次和≥2次)患儿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5,P=0.004);惊厥发作次数与血清H2s水平呈负相关(r=-0.269,P=0.03),与血清NSE水平呈正相关(r=0.322,P=0.009);惊厥持续时间(≥5rain)与血清H2S水平呈负相关(r=-0.532,P=0.019)。结论H2s可作为评估早期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也可能是Fs发生的重要因素。
李宏周菊花沈蔚方素珍杜江曾其毅
关键词:硫化氢热性惊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损伤
脂多糖诱发的小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组织中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探讨microRNA在ALI/ARD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C57BL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小鼠通过气管切开经呼吸道向肺内注入LPS(6mg/kg),构建小鼠ALI/ARDS模型。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注入相应剂量的9g/L盐水。所有小鼠均于手术后24h处死,取左肺组织用于测量干湿质量比,右中肺叶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小鼠肺组织microRNA表达谱的差异,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靶基因预测及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肺组织干湿质量比明显升高(P〈0.01),病理结果符合ALI/ARDS特征。芯片结果显示ALI/ARDS小鼠肺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48个,其中上调的有27个,下调的有21个,这些microRNA的靶基因可能参与调节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在ALI/ARDS小鼠模型中,部分microRNA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microRNA在ALI/ARDS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斌卿娣程东良陶少华沈蔚陈衍晨杜江
关键词:MICRORNA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被引量:8
2012年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SP-C)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P-C,并纯化SP-C蛋白。方法:提取正常人肺组织总RNA,RT-PCR技术获得SP-C cDNA序列,纯化后的SP-C基因插入至中间载体PMD-18T,得到重组质粒PMD-18T-SP-C,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将质粒PET-28a同样经过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与SP-C cDNA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质粒片段,将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与PET-28a定向连接后得到重组质粒PET-28a/SP-C。然后将鉴定正确的PET-28a/SP-C重组质粒转入BL21中诱导表达。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序证实扩增的SP-C cDNA及其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后,在5000~7500bp和250~1000bp处可检测到2条条带。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证实,质粒中插入基因长597bp,为一开放阅读框架,与GeneBank中公布的人SP-C cDNA序列相符。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SP-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7000处出现1条新生条带,与预期的大小一致。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克隆人SP-C基因并插入至质粒PET-28a中,构建了PET-28a/SP-C重组质粒,将其体外转化至BL21后可以表达SP-C蛋白。
王静杜江周细中刘茹沈蔚王斌
关键词:原核表达载体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