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亓军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预报员
  • 2篇培训班
  • 1篇大学教育
  • 1篇上岗
  • 1篇浓雾
  • 1篇衔接
  • 1篇教育
  • 1篇教育衔接
  • 1篇课程
  • 1篇课程设置
  • 1篇教学
  • 1篇岗位
  • 1篇岗位培训
  • 1篇边界层

机构

  • 3篇中国气象局培...

作者

  • 3篇江亓军
  • 2篇熊秋芬
  • 1篇王强
  • 1篇吴洪

传媒

  • 2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预报员岗位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2008年
从学员背景、课程设置、师资及教学等方面对2005年、2006年、2007年举办的三期新预报员岗位培训班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了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办好这类培训班提供参考。
熊秋芬江亓军吴洪
关键词:岗位培训预报员课程设置培训班教学
做好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新预报员上岗培训班的思考
2008年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从2005年开始开办《新预报员上岗培训班》,进行天气预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作者担任了这三期培训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和学员的接触以及管理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培训班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江亓军
关键词:培训班预报员教育衔接大学教育
北京一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及成因探讨被引量:28
2007年
利用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系留气球探空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发生在北京的一次浓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浓雾过程发生在边界层有浅槽东移,地面为均压场、微风、入夜后迅速辐射降温的条件下;浓雾生成前、后近地层维持辐合区,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在浓雾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边界层中逆温层、湿度和风的分布是有差别的;从动力学的角度对温、湿场结构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与其它辐射雾的不同点。
熊秋芬江亓军王强
关键词:浓雾边界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