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Schistocera gregaria)因具有强大的繁殖和迁徙能力被认为是危害农牧业生产安全的害虫之一,已在全世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化学防治在蝗虫防控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在采用化学农药防控蝗虫的同时,需要关注对非靶标环境生物(如食蝗鸟类)的有效保护。由于我国目前暂无农药登记在沙漠蝗上,本研究仅对登记有效期内的防治蝗虫类农药进行调查,筛选得到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和马拉硫磷4种化学农药单剂,并分别开展了在不同施药场景下此类药剂对鸟类的初级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按目前登记推荐用量在不同暴露场景施用后,对鸟类的急性、短期和长期环境风险均可接受,而马拉硫磷的急性和短期环境风险可接受,但长期环境风险不可接受;以临界综合风险系数评估马拉硫磷在不同暴露场景最高有效成分施用量(AR):在农田或牧草上AR≤466.5 g a.i./hm^(2),在草地中AR≤314.5 g a.i./hm^(2),在荒地或滩涂上AR≤454.9 g a.i./hm^(2),在林木中AR≤278.8 g a.i./hm^(2)。本评估结果可为沙漠蝗等各类蝗虫的应急化学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