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光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1957年中国对外政策逆转原因分析
- 2015年
- 我们国家在1957年进行的"反右"运动,不但改变了中共八大制定的对内政策,而且使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逆转。导致政策变更的原因既有主要决策者判断失误,又有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深层次原因。回顾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于在历史转折关头制定科学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武晓光吴松
- 关键词:反右阶级斗争毛泽东
- 马克思按要素分配思想及其启示被引量:1
- 2016年
- 从马克思按要素分配思想内涵来看,生产要素所有权在按要素分配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各时代生产条件(要素)的分配不同决定了按要素分配的模式的差异,按要素分配的对象或者说分配的客体是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创造的。马克思认为按要素分配方式具有有机统一性、社会规定性、历史暂时性、动态发展性等特性。全面系统地考察马克思的按要素分配思想,有助于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
- 吴松武晓光
- 关键词:按要素分配
- 霍光避祸与霍氏一门惹祸之鉴
- 2016年
- 霍光(?—前68年),字子孟,西汉中兴名臣,历仕武、昭、宣三朝,其一生行事以小心谨慎著称,不但躲过了汉武帝对外戚的清洗,且在昭、宣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其妻霍显却骄奢放纵、目无法度、阴谋犯上,最终导致霍氏一族在霍光死后的第二年惨遭灭门。将霍光避祸与其死后霍氏一门惹祸相对比,分析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对于深刻了解霍光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很有意义。
- 聂爱芹武晓光
-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 武晓光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经济范畴
- 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外交与政治安全
- 2006年
-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必须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外交工作的大战略和总方针等方面充分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新发展。
- 王丽娟武晓光
- 关键词:经济外交政治安全国际政治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外交工作经济全球化
- 新常态下我国分配格局失衡现状及调整对策
- 2016年
-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发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合理的分配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有利于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高,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保障;可以倒逼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文章指出,要发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必须对我国目前分配格局失衡的现状进行调整。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和扩大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经济份额;其次要通过制定法律,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刺激消费,为经济运行提供动力;最后要推行分享工资制,进一步提高劳动要素报酬,在全社会确立以劳动为主导的分配机制。
- 武晓光聂爱芹
- 经济外交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的作用被引量:1
- 2007年
- 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日趋多元,国家在设定本国国家利益的目标上也随之多元,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的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经济外交对保障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王丽娟武晓光
- 关键词:经济外交政治安全
-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
- 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对调整经济结构而言还是对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言,分配都是一个离不开的因素,合理的分配能够成为刺激...
- 武晓光
- 关键词:要素所有权经济学史
- 康有为变法之败与改革者行为之鉴
- 2016年
- 对于“戊戌变法”而言,一般来说都是认为由于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着国家的实权,而维新派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杆司令皇帝光绪,所以变法不免要遭到失败。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变法运动时却发现,作为极力推动变法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中的种种策略失误,是导致变法走向失败的更大原因。
- 武晓光聂爱芹
- 关键词:改革者慈禧太后维新派顽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