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
-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探讨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研究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中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科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1 263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对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不同病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CICU入住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关系以及细菌学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血管组及冠心组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2.3%和26.2%,明显高于风心组与先心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9%,高于其他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体外循环术后医院感染率13.2%,高于非体外循环术后感染率6.2%(P<0.01)。手术时间长于4 h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3%,高于手术时间小于4 h者(P<0.01)。术后CICU中住院达1周以上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率约为58.4%,远高于术后CICU中住院日期小于1周者(P<0.001)。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手术时间大于4 h及在心外重症监护病房内时间超过1周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对此类患者注意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 赵霞尤颢廖崇先杨谦舒涛单忠贵邱风孙勇林智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心脏手术
-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
- 目的:总结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诊断及再次手术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7年7月共为20例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 13例,年龄27~70岁。急诊手术5例,...
- 强海峰杨谦廖崇先邱风赵霞舒涛单忠贵孙勇林智
- 文献传递
- 不同微波消融方法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临床效果
-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体外循环下心内膜微波消融方法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5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治疗组(心外膜组)15...
- 单忠贵廖崇先赵永祥尤颢林智赖可可朱状辉陈亚克李丽
- 文献传递
- 右前外侧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应用
- 2006年
- 单忠贵廖崇先林智尤颢孙勇
- 关键词:心脏病手术先天性心脏小儿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手术死亡率心内直视手术
-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内直视术102例被引量:19
- 2003年
- 目的 总结选择性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在体外循环 (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经验。 方法 对10 2例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均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 6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出院时自然吸收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胸腔引流量 4 0~ 32 0 ml,平均 14 0 .0±2 1.5 ml,较同期同类手术患者胸腔引流量少。 结论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易掌握 ,但不适用于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
- 单忠贵廖崇先尤颢邱风林智
- 关键词: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胸腔引流
- 64排螺旋CT检查在法洛氏四联症诊断中的意义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MSCT)三维重建应用于法洛氏四联症诊断的意义。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诊断法洛氏四联症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6±1.1岁,体重18.82±7.77Kg,全部患者...
- 舒涛孙勇强海峰林智廖崇先
- 文献传递
-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2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连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超过48h的127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VAP与否将其分为VAP组及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并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总发病率5.1%,发生VAP患者死亡率为28.1%。单因素分析显示:VAP组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用量、术后CSICU入住天数(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气管切开率(P〈0.01),大动脉手术率、术后死亡率(P〈0.05)均高于对照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低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120min(OR=6.352,P=0.000)、术后PaO2/FiO2低于300mmHg(OR=3.642,P=0.017)、血液制品用量≥1500mL(OR=5.083,P=0.039)、机械通气时间≥5d(OR=9.074,P=0.047)、气管切开(OR=19.899,P=0.021)与VAP的发生明显相关。64例VAP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60.8%),革兰阳性菌19株(18.6%);真菌21株(20.6%)。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低氧血症、大量血液制品应用,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 尤颢廖崇先杨谦单忠贵赵霞邱风林智郭宏伟朱鹏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梅毒性心脏病致主动脉瓣穿孔3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12年
- 晚期梅毒可使任何一个内脏受累,其中以心血管梅毒最为常见,病变常累及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狭窄、升主动脉瘤等Ⅲ。梅毒性心脏病导致主动脉瓣穿孔在临床上极为罕见。2007年11月-2010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共收治3例梅毒性心脏病导致主动脉瓣穿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
- 郭宏伟单忠贵尤颢廖崇先林智伍源陈美华
- 关键词:主动脉瓣穿孔梅毒性心脏病文献复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
-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心脏外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1743例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根据SSI发生与否将其分为SSI组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SSI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心脏直视术后SSI总发病率2.87%,SSI组平均住院时间及30 d再入院率高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脉手术、术前血浆白蛋白低、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液制品的用量、切口缝合方法、二次开胸止血、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及ICU入住时间与SSI的发生有关(P<0.05或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手术(OR=4.724,P=0.014)、手术时间(OR=1.008,P=0.024)和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OR=1.023,P=0.000)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皮下间断缝合(OR=0.326,P=0.002)可减少SSI的发生;27例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72.7%,革兰阴性菌6株,占27.3%。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心脏手术时间长及术后高血糖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改进缝合方法可减少SSI的发生。
- 尤颢廖崇先杨谦单忠贵赵霞林智强海峰郭宏伟
-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通过小鼠皮肤移植后心脏移植模型观察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和作用
- 2012年
- 目的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后心脏移植模型,观察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和作用,及其与皮肤移植后同种反应性记忆性T淋巴细胞过继转移模型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血管套管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后心脏移植模型(实验组),并以心脏移植前输注或未输注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2个组作为对照(移植对照组和输注对照组),两对照组均未进行皮肤移植。心脏移植后每天触摸各组供心的搏动情况,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排斥反应进行分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受鼠体内CD3+CD44highCD62L-记忆性T淋巴细胞表型的分布,应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综合评价各组记忆性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程度。结果皮肤移植前受鼠体内CD4+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7%,移植后升至72.0%(P〈0.05)。移植对照组、输注对照组及实验组移植心脏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33、4.83和3.5d,排斥反应评分分别为1B~2级、3A级和4级,体内CD3+CD44high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9%、55%和75%,CD3+CD62L—T淋巴细胞群落中CD44荧光强度分别为215、274和380,以及MLR强度(吸光度值)分别为0.29、0.45和1.0,与两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缩短、记忆性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MLR强度均明显增强及排斥反应程度更严重(P〈0.05或P〈0.01)。结论同种小鼠皮肤移植后心脏移植模型是一个更为贴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其同种抗原反应能力明显强于过继输注同种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有利于免疫记忆的相关研究。
- 梁华廖崇先林智舒涛杨谦单忠贵
- 关键词:小鼠皮肤移植心脏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