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绘荣

作品数:34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政治法律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21篇政治
  • 9篇政治认同
  • 9篇达夫
  • 8篇政治文化
  • 8篇文化
  • 5篇文化模式
  • 3篇政治参与
  • 3篇知识图
  • 3篇知识图谱
  • 3篇乡村
  • 3篇逻辑
  • 3篇可视化
  • 3篇可视化分析
  • 3篇共同体
  • 3篇CITESP...
  • 2篇多样性
  • 2篇政治仪式
  • 2篇社会
  • 2篇文化复兴
  • 2篇逻辑联系

机构

  • 30篇山西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34篇杨绘荣

传媒

  • 3篇云南行政学院...
  • 3篇比较政治学研...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2篇理论月刊
  • 1篇行政与法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新疆社科论坛
  • 1篇实事求是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探索
  • 1篇图书馆学刊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中共山西省委...
  • 1篇宁夏党校学报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中共青岛市委...
  • 1篇湖北行政学院...
  • 1篇福州党校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元与混合:维尔达夫斯基论美国联邦制的文化基石
2015年
传统的'二元论'往往只给人们提供非此即彼的两种选择,如等级制和个人主义,极易导致暴力摧毁现存体制的行为频繁发生,使政治生活甚至整个社会关系缺乏必要的稳定性。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坚决反对'二元论',提出'必要的多样性条件',认为任何单一的文化模式均与美国联邦制有不相兼容的一面,因而积极主张多元文化模式的共存与混合,尤其强调以追求结果平等为目的的激进平等主义力量的兴起会对联邦制造成致命打击,为维系美国联邦制的稳定找到了一条适宜的政治文化路径。
杨绘荣李彤
关键词:二元论联邦制
外生性与预见性:艾伦·维尔达夫斯基论政治偏好被引量:2
2013年
经济学家假定人与生俱来是"理性人",其追逐经济效用的偏好是内生的;而诸如政治学等社科领域内的大部分理论家,常常关注人们如何得到自己所偏好的东西,几乎不去追问这种偏好从何而来或用生活常识解释之。维尔达夫斯基反对偏好内生说,亦批判那种以常识自居的偏好观,提出以共享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偏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外生性,并且还能预示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具有预见性。
杨绘荣
关键词:外生性
增进网络意见领袖政治认同的创新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网络意见领袖在现代新媒体信息时代具有不容小觑的网络舆论影响力,增进网络意见领袖政治认同对于广泛凝聚社会思想政治共识,进而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网络意见领袖政治认同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文化、制度、政策几个方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求同存异”方法化解多元价值文化冲突;畅通网络意见领袖参政议政渠道,加强培养体制内的网络意见领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政策执行过程等都有助于破解现实困境,进而增进网络意见领袖的政治认同,从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广泛凝心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杨绘荣范雅钧张静
关键词:政治认同网络意见领袖统战工作
仪式场景:政治记忆建构的空间之维被引量:3
2022年
在人类悠久的政治生活中,政治记忆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权力源泉之一,而政治仪式作为一种展示、重塑、解释政治记忆的实践活动,在形塑政治记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仪式场景作为政治仪式与地域空间的复合体以及一种宏大叙事空间,依叙事空间与时间、人物、事件及传播媒介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地志式场景(记忆之场)、氛围式场景与话题式场景,它通过客观的物质表象与重复性操演行为唤起、重构、固化、刻写政治记忆,对政治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基于仪式场景建构政治记忆的空间逻辑,采用“拼贴”重构、仪式增设、媒介传播等优化、丰富仪式场景的方式,是建构政治记忆的重要路径。
杨绘荣刘佳佳
关键词:叙事空间
试析政治认同的生成路径被引量:4
2022年
政治认同是民众对政治体系支持认可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政治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必备资源。政治认同的生成,不仅需要获得认同主体心理层面的认同,还需要使认同主体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实践体验中加深政治认同感,最终达成心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平衡。基于心理层面的生成路径包括制度塑造型路径和政治社会化型路径,基于实践层面的生成路径是指政治参与型路径。制度塑造型路径、政治社会化型路径、政治参与型路径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又相互联系,在政治认同生成过程中共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杨绘荣范雅钧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政治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文化符号之维被引量:1
2024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之“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旨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若无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无根基。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载体,它们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联甚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整合中赋予文化符号以鲜明的政治属性,使其完成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凝聚共同体情感中作用显著,这对于各族人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根本性意义。对此,基于文化符号之维,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建构,可从文化符号的隐喻叙事及表征强化的双重功能属性出发,致力于在完善话语符号体系建设、重塑公共空间、构建互动仪式链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杨绘荣王林
关键词:文化符号
动态性与实践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的逻辑联系--兼论政治认同的功能被引量:4
2021年
与“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两个视角不同,政治实践视角将认同主体支持行为的形成纳入政治认同的研究范畴,明确了认同主体的“主动性”以及认同主体与政治体系的“互动性”,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的逻辑联系,也便于从多个维度和多个主题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之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的功能。从政治实践的视角来看,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则同为一种实践活动,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它们处于一种平衡与互动的状态。政治认同之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功能,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负功能。
杨绘荣张静
关键词:政治认同动态性政治稳定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多样性:国别差异,还是国内差异?——基于维尔达夫斯基与阿尔蒙德比较研究的视角
2012年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着眼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还没有深入到国家内部进一步探究一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从维尔达夫斯基文化模式理论的角度再次考察《公民文化》中的意大利案例,可以发现一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由四种或五种文化模式组成的多样性的统一体。
杨绘荣
关键词:政治文化多样性民族性
文化模式的结盟、解盟与再结盟——维尔达夫斯基论美国政治文化的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模式的统一体,美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文化差异,其实是各文化模式按照不同比例排列组合的产物。纯粹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独自生存,它会适时选择与其他文化模式结盟、解盟甚至再结盟。在维尔达夫斯基看来,美国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政治文化同盟(亦被他称之为"美国式个人主义"),因激进平等主义的兴起而转向"个人主义—等级制"同盟,便是遵循上述政治文化变化的逻辑。
杨绘荣
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研究
本文以原著研读和文献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以此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传统、发展脉络及其未来趋势,为国内...
杨绘荣
关键词:学术价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