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聪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衰竭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力衰竭
  • 2篇慢性
  • 2篇慢性心力衰竭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再通
  • 1篇血压
  • 1篇药物
  • 1篇室性
  • 1篇室性期前收缩
  • 1篇术前
  • 1篇他汀
  • 1篇通气

机构

  • 4篇茂名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杨永聪
  • 2篇陈聪
  • 2篇吴冠霖
  • 2篇张凌宇
  • 1篇陈浩然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缬沙坦联合传统降压药物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估缬沙坦联合多种传统降血压药物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31例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试验组119例。2组起始治疗时均口服缬沙坦80mg/d,1周后对照组随机加用氢氯噻嗪25mg/d(HCT亚组,n=55)或贝那普利5mg/d(ACEI亚组,n=57);而试验组1周后开始加用氨氯地平5mg/d。记录患者入组前与随访1年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试验距离,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CVE)发生情况。结果各组随防1年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入组前(P<0.05或P<0.01);试验组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及CVE发生率均优于ACEI亚组和HCT亚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杨永聪
关键词:高血压心力衰竭
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NR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40例因STEMI行PCI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80 mg阿托伐他汀嚼服,观察两组术中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NRP发生率及术后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心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NR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1%vs 32.9%,P<0.05)。术后3 d及1、3、6个月两组患者的NT-pro BNP、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呈下降趋势,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升高趋势,且以研究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预防STEMI患者术中NRP的发生,并对心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陈聪张凌宇杨永聪吴冠霖林瑞挺陈浩然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Tp-e间期及室性期前收缩指数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室性期前收缩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报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指数、Tp-e间期及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CEI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联律间期延长、室性期前收缩指数增加、Tp-e间期缩短,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安全性高。
陈聪张凌宇杨永聪吴冠霖
关键词: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探析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IABP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及尿量、动脉血氧分压(Pa O2)、好转情况、住ICU时间、病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MAP、尿量、Pa O2、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20.0%(5/25)]明显低于对照组[56.0%(14/2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安全可行。
杨永聪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可行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