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伟 作品数:7 被引量:4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台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调整生活方式联合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析调整生活方式联合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8)、研究组(n=37),分别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5.53±0.72)mmol/L]、2 h FBG[(7.15±0.94)mmol/L]、HbAlc[(7.48±1.53)%]均低于对照组[(7.52±0.95)mmol/L、(8.96±1.86)mmol/L、(8.65±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58、5.189、3.545,均P<0.05)。治疗前,两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70.23±9.85)kg]低于对照组[(74.25±10.2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5,P<0.05)。治疗前,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SDS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DSCA评分[(16.24±2.35)分]高于对照组[(12.95±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1,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提高其血糖、体质量控制效果,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 陶海英 杨宏伟 李渊毅 涂传发关键词:胰岛素输注系统 饮食习惯 运动疗法 体重变化 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糖尿病合并败血症发生率2.34%(2)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生率超高. (3)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P<... 王丽君 涂传发 杨宏伟关键词:糖尿病 文献传递 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危险因素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24h-UAE)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24h-UAE<30 mg)和异常蛋白尿组(24h-UAE≥30 mg),计算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24h-UAE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白蛋白尿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68例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入选本研究,123例患者有白蛋白尿,占45.90%;异常白蛋白尿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舒张压、病程、胰岛素治疗的比例、GFR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与24h-UAE正相关,GFR与24h-UAE呈负相关(<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和血尿酸是异常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0.05)。结论血尿酸、糖尿病病程和收缩压增高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患病率。 王丽君 金都 涂传发 杨宏伟 张幽幽 牟晓月关键词:尿酸 白蛋白尿 应用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监测血糖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诊的21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美敦力监测血糖者为观察组(152例),应用传统法监测血糖为对照组(58例)。观察指标:将不同监测法监测到的患者血糖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并观察监测血糖期间患者的耐受性。结果血糖监测期间2组患者的血糖变化均处于可控,其动态血糖曲线显示其血糖数据值逐渐趋稳。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3.52±1.40)d,对照组为(6.03±1.5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5,P<0.05)。观察组血糖曲线下面积为88.43±11.15,对照组为99.48±15.2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26,P<0.001)。观察组发现4例患者血糖偏低,据此调整了胰岛素剂量;其监测血糖第3天发现高血糖报警次数为(25.60±15.88)次,比第1天(40.33±25.17)次明显减少(t=6.102,P<0.001)。观察组对美敦力胰岛素泵的耐受性较好,而对照组患者监测血糖第3天发现70.69%(41/58)的患者在胰岛素输注部位的皮下有硬结,有3例患者有不配合。结论应用美敦力可实时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同时实现胰岛泵输注胰岛素的治疗,其对患者血糖水平持续72h的即时监测有助于发现高血糖预警、血糖实时波动等,从而便于临床在治疗和监测血糖期间有效、合理、及时的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及其用量。 张幽幽 陶海英 金都 涂传发 杨宏伟 王丽君关键词:动态血糖 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踝肱比(ABI)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病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与ABI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糖尿病病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 王丽君 金都 涂传发 杨宏伟 张幽幽 牟晓月关键词:2型糖尿病 尿酸 下肢血管病变 降钙素原在判断糖尿病足感染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比较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和血沉(ESR)在判断糖尿病足(DF)感染中的作用,探讨PCT在判断DF感染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寻找临床中反映DF感染的可靠指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D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感染程度分为无感染组22例、轻度感染组26例、中度感染组28例和重度感染组7例,比较4组PCT、hs-CRP、WBC和ESR的差异;根据DF预后分为治愈组23例、好转组44例和无效组16例,比较各组中PCT、hs-CRP、WBC和ESR的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PCT、hs-CRP、WBC和ESR均逐渐升高,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PCT、hs-CRP、WBC、和ESR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感染组PCT、hs-CRP、WBC和ESR均显著高于轻度感染组和中度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效组及好转组的PCT(0.75±0.12)、(0.20±0.08)ng/ml和hs-CRP(48.60±4.85)、(22.69±2.36)mg/L均显著高于治愈组的(0.12±0.01)、(6.53±0.6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是可以反应DF患者感染程度和预后的良好炎症指标。 王丽君 杨宏伟 张幽幽 牟晓欣关键词:降钙素原 糖尿病足 预后 ^(131)I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对甲亢患者血清CT、PTH、BGP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131)I治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对甲亢患者血清CT、PTH、BGP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131)I碘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硫氧嘧啶。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及甲状腺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T、PTH、BGP,以及甲状腺功能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CT、BGP,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PTH、促甲状腺激素(F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在^(131)I碘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硫氧嘧啶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清CT、BGP的水平,使血清PTH水平增加,促进甲状腺功能得到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张幽幽 高钱钢 杨宏伟 牟晓月关键词:碘131 丙硫氧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