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平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栓子
  • 2篇微栓
  • 2篇微栓子
  • 2篇微栓子监测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心磷脂抗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预后
  • 1篇预治疗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评级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中性粒细胞胞...

机构

  • 2篇云南省个旧市...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杨国平
  • 4篇李勤
  • 2篇李萍
  • 2篇丁奇
  • 2篇张硕
  • 2篇邱亚
  • 2篇黄和林
  • 1篇祝玲
  • 1篇何静
  • 1篇张硕
  • 1篇李萍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进行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超声诊断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以上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给予危险因素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片75mg,1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a进行微栓子监测,随访期1a。观察2组随访时微栓子阳性率及1a内累计微栓子阳性率和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研究组13例(30.95%)、对照组17例(40.48%)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研究组7例(16.67%)、对照组18例(42.86%)监测到微栓子信号,1a时研究组4例(9.52%)、对照组13例(30.92%)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a内研究组累计13例(30.95%)、对照组累计24例(57.14%)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期内,2组共发生同侧脑缺血事件10例,其中研究组3例(TIA 1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7例(TIA 3例,脑梗死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斑块脱落的危险,微栓子信号的出现提示脑缺血事件的风险增高,积极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其微栓子信号的发生率,并有降低1a内脑缺血事件的趋势。
苏跃康李勤孙建玮何静黄和林朱致娟杨国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微栓子
ACA、ANCA与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2017年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水平与MRI分级及不对称性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科住院患者459例,按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脑白质疏松症(LA)组和非脑白质疏松症(NLA)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ACA、ANCA检查,并记录相关危险因素;按Fazekas评级方法对LA组进行MRI分级,根据严重程度分成LA-I、LA-Ⅱ、LA-Ⅲ3组;根据Fazekas评级量表评级的对称比(重侧/轻侧评级)将LA组又分为不对称性LA组(对称比>1.5)及对称性LA组(对称比≤1.5)。结果 LA组和NLA组相比,ACA阳性、ANCA阳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A-I、LA-Ⅱ、LA-Ⅲ3组相比,ACA阳性、ANCA阳性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称性LA组和不对称性LA组相比,ACA阳性、ANCA阳性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A、ANCA是脑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ACA阳性、ANCA阳性对脑白质疏松症的MRI分级无影响,与脑白质疏松是否对称无相关性。
祝玲李勤苏跃康黄和林李萍张硕杨国平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后1d和21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以及21d后免疫学指标和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1d在生化指标等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治疗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1d后免疫学指标除IgM和IgG外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免疫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近期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苏跃康李勤邱亚李萍丁奇张硕杨国平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病肠内营养预后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监测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172例,以非病灶侧作为对照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微栓子监测,并常规行TCD、颈动脉彩超、颅脑MRA等检查。将微栓子信号阳性的7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日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1次121服,分别进行干预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微栓子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72例患者中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共有60例监测到微栓子,阳性率为34.9%(60/172);非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共有15例监测到微栓子,阳性率为8.7%(15/172)。两侧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狭窄和大脑中动脉狭窄者病灶侧微栓子阳性率[分别为68.0%(17/25)和40.0%(18/45)]显著高于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7.4%(25/144)](P〈0.05)。治疗7d后,两组微栓子数量均明显减少,但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3.83±4.98)个比(7.38±9.3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微栓子监测在预测高危人群脑缺血事件发生和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苏跃康李勤邱亚李萍丁奇张硕保玉莲杨国平
关键词: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