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束少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伦理
  • 3篇新作
  • 2篇丹·布朗
  • 2篇文学
  • 2篇文学研究
  • 2篇伦理意义
  • 1篇地狱
  • 1篇信仰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研究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自觉
  • 1篇学者
  • 1篇邀请赛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文学
  • 1篇英语文学研究
  • 1篇语境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上海大学
  • 3篇衢州学院

作者

  • 12篇束少军
  • 1篇朱振武
  • 1篇张丹柯
  • 1篇严春妹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 1篇语言教育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被引量:2
2013年
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南非、爱尔兰等国的英语文学研究有了一定积累,但总体上来说,我国英语文学研究仍多以英美为中心。现今,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融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只有均衡地吸纳各国英语文学的精华,才能对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繁荣起到真正的促进和借鉴作用。为此,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和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于2012年9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了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
束少军
关键词:文学研究英语文学中国学者学术自觉多元文化
空间化历史、斯芬克斯因子与王权伦理:《狼厅》的伦理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当代英国女作家布拉里·曼特尔在其小说《狼厅》中,有意消解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既有认知,采用空间化的时间叙事策略将其重塑为一场由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由于亨利的双重伦理身份,其兽性因子的膨胀不仅使他本人深陷欲念之中而惶恐不安,也使民众的民族身份焦虑感在国王伦理选择中进一步凸显与激化。离婚案的最终解决扭转了一度沦为亨利欲望工具的王权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使都铎王朝臣民完成由对神的崇拜过渡至对王的崇拜,确立了王权伦理,踏上了英国近代民族之路。
严春妹束少军
构境、重释与对话--评《伍尔夫小说民族叙事研究》
2022年
綦亮博士所著的《伍尔夫小说民族叙事研究》是我国第一部从民族叙事视角出发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的佳作。该书以20世纪初英帝国身份式微为切口重新定位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纵向探赜伍尔夫书写英国民族身份的三重形态及其成因,横向剖陈每重形态下具体细微的身份认同逻辑。全书以对话的姿态立体地呈现伍尔夫对英帝国身份认同、抗拒以及既认同又抗拒的复杂矛盾心态。这在拓展与深化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同时,也充分体现新时期中国学者在经典作家研究中的立场和自信。
束少军
关键词:语境话语
信仰焦虑与家园意识——评扬·马特尔新作《葡萄牙的高山》
2017年
在《葡萄牙的高山》中,马特尔以复调与对话为叙事框架整合三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信仰与寻家故事。它一方面质疑与消解基督教和理性两大西方文明基石;另一方面它又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他者,建构以他者为中心的家园共同体。小说对历史的拟写使我们对20世纪人类的整体精神生存状态有所体悟,又借此反思当下信仰与家园的本质问题。
束少军
关键词:信仰他者家园意识
记忆选择与伦理困境——评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被引量:13
2015年
在《被埋葬的巨人》中,石黑一雄杂糅真实与神话,继续以记忆为切口,通过书写英国民族形成之初人类生存境遇来反观当下。他戏仿奇幻叙事并舍弃惯用的叙事视角,聚焦个体与集体两个维度上记忆选择带来的伦理困境。小说虽书写远古,却喻指当下。
束少军
关键词:身份认同创伤愈合
丹·布朗《地狱》的伦理之思与善恶之辩被引量:4
2013年
继《失落的秘符》之后,丹·布朗经过四年的不辍笔耕,终于在2013年5月14日推出他的第六部小说《地狱》(Infe)770)。这次,布朗将读者带入文艺复兴重镇——佛罗伦萨,在那里展开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经历。小说还未上市便登上各大书店的预售榜。在英国,该小说的预购数就超过J.K.罗琳《偶发空缺》所创下的记录。英国《卫报》称,《地狱》将会是今年最热卖的图书”。
朱振武束少军
关键词:地狱善恶伦理文艺复兴《卫报》
别开生面的“新千年外国文学热点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2年
在学术研讨中,无论大会主题发言还是分会场讨论,发言者独到的观点,不时让听者为之一震,学术思想碰撞出火花;在诗歌晚会现场,无论是学子们的精彩表演还是代表们亦诗亦歌的友情出演,在加深彼此了解和友谊的同时,也为大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乒乓球邀请赛上,专家学者们闪展腾挪、挥汗如雨的身姿,展现了他们走出书斋,走下讲坛的另一面风采。
张丹柯束少军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乒乓球专家学者邀请赛
《时间箭》中人的弃物化书写及其伦理意义
2020年
目前学界关于马丁·艾米斯《时间箭》的研究多集中在“角色转换”与时间倒置上,而未重视人的弃物化书写在揭示大屠杀“罪行的本质”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艾米斯从园中野草沦为弃物出发,将大屠杀本质阐释为现代性语境下两种相互关联的弃物化暴力:受害者因纳粹构序计划而在肉体上遭遇的弃物化与施害者因责任让渡而在伦理上遭遇的弃物化。这一弃物化书写并非追求戏谑的后现代招式,而是有其伦理意义。除挑战将大屠杀视为现代文明失败这一范式外,弃物化书写还意在借助“恶心的可笑”邀请读者对历史罪责进行伦理判断,使之检审其身上被遮蔽的平庸之恶,从而为克制现实中的核武器大屠杀焦虑提供可能切口。
束少军
关键词:大屠杀伦理
机遇与挑战:《失落的秘符》中后现代伦理身份探寻的两种可能
2013年
伦理学上的后现代转向应现代伦理危机而生,其结果便是道德个人化。它一方面使得个人拥有极大的伦理选择自由,但同时又让其陷入需要权威但又找不到或者怀疑任何权威的不确定状态中。《失落的秘符》中,布朗以后现代伦理身份为切口,试图为这种困境提供出路。布朗以人们自身为权威,设定身体和心灵两种可能的探寻之路。尽管两条道路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布朗还是对后现代伦理下的人类未来充满了希望。
束少军
关键词:后现代伦理
景观表演与未来想象——评丹·布朗新作《本源》
2018年
《本源》可视为丹·布朗对其先前创作题材的再读与深耕。在以科学设谋攻伐宗教的他杀景观为切口重访科学与宗教间难解之结的同时,该小说又自然引导读者在对机器的人化以及人的机器化的未来想象中反思人类文明走向问题。尽管科技许诺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其中消融差异的同一霸权却不言自明。小说结尾的开放叙事表明,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以科学和宗教为代表的二元性问题的解结之道并不在于寻建同一性总体,而是在既保持独一性又强调沟通的共通体关系中展开对话与合作。唯有此,人类文明之花才会常开不败。
束少军
关键词:丹·布朗景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