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斌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磁共振
  • 4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椎动脉
  • 2篇子宫
  • 2篇子宫腺
  • 2篇子宫腺肌
  • 2篇子宫腺肌病
  • 2篇腺肌病
  • 2篇肌病
  • 2篇MRA
  • 2篇磁共振成像
  • 2篇磁共振血管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梗阻
  • 1篇胆管
  • 1篇胆管成像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第四...

作者

  • 5篇杜斌
  • 4篇史爽
  • 4篇韩志国
  • 4篇高海英
  • 4篇庄宝昌
  • 4篇雷杰

传媒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RI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及MRI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20例中,弥漫性子宫腺肌病16例,其中3例合并子宫肌瘤,MRI表现为子宫增大,结合带弥漫性均匀或不均匀增厚达12~43mm。局限性子宫腺肌病4例5个病灶,MRI表现为肌层内与结合带信号强度相近的低信号肿块,边界模糊,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结论MRI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优越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矢状位T2W/TSE是显示病变的最佳扫描序列。
雷杰韩志国杜斌高海英庄宝昌史爽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子宫腺肌病的MRI诊断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评价MR I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的MR 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与超声及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结合带>12 mm的弥漫型子宫腺肌病16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5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2例,混合型1例,均在MR I中清晰显示,与病理结果符合率100%。结论:MR I以往国内较多依靠腹部B超或经阴道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诊断率52.4%,本文24例患者均行盆腔彩超检查,只有8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得以正确诊断,符合率仅为40%,其余均误诊为子宫肌瘤。CT的软组织分辨率较低,对小病灶显示不满意。
杜斌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磁共振成像
二维相位对比MRA对椎动脉扭曲的定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2DPC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扫描、定位方法方法对34例常规MRA诊断的椎动脉扭曲患者行2DPC扫描,分别形成2幅图像,1幅为颈椎T1-快速场回波冠状位剖面像,1幅为椎动脉T1-相位对比冠状位血管成像。分别沿椎间盘剖面中心画水平线横贯2幅图像,即可将椎动脉分割成多个节段,显示椎动脉与颈椎椎体、椎间的相对位置。结果34例中,2DPCMRA显示左侧椎动脉扭曲共22例,其中C2~C3椎间椎动脉扭曲有4例,C3~C4有9例,C4~C5有11例,C5~C6有15例;右侧椎动脉扭曲23例,其中C2~C3椎间椎动脉扭曲有4例,C3~C4有7例,C4~C5有8例,C5~C6有14例。结论2DPC椎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及定位方法解决了椎动脉扭曲的定位问题,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是颈椎MRA血管检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庄宝昌雷杰韩志国史爽杜斌高海英
关键词: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韩志国雷杰庄宝昌史爽杜斌高海英
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外胆道梗阻胰胆管
椎动脉扭曲的MRA定位、定向方法探索
2004年
庄宝昌韩志国雷杰杜斌史爽高海英
关键词:椎动脉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无创伤图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