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 作品数:39 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导热性能被引量:8
- 2020年
- 采用国产沥青基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制备多孔碳/碳(C/C)复合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渗透法(CVI)与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复合工艺增密,经不同温度高温热处理(HTT)后制备单向C/C复合材料和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利用SEM,XRD对不同温度热处理的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结合导热机理,分析材料导热性能。结果表明:2300℃热处理后,高导热C/C复合材料结构致密,单向C/C复合材料X向(平行于碳纤维轴向)、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X向、Y向表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3000℃热处理后,C/C复合材料石墨片层结构明显,石墨化度提高了18.84%,微晶尺寸增大,导热性能进一步提高。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X向、Y向导热系数可由单向C/C复合材料X向、Z向导热系数计算推导。
- 姚彧敏李红刘正启杨敏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微观结构石墨化度导热性能复合材料设计
- 热解碳含量对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023年
-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浸渍-固化成型工艺制备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首先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对碳毡进行热解碳的沉积,制得热解碳含量分别在7.33%(质量分数,下同),14.55%,22.00%的多孔碳/碳坯体,再经过特定的浸渍-固化工艺,依次制得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P1,P2,P3以及未添加热解碳的对照组P0。通过SEM、线膨胀系数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探究不同热解碳含量对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结构、平均线膨胀系数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0℃的温度区间,P0,P1,P2,P3的XY向平均线膨胀系数在(0.67~0.79)×10^(-6)℃^(-1)之间,四组XY向平均线膨胀系数基本相当。P1,P2,P3的Z向平均线膨胀系数较P0依次降低41.6%,41.8%,24.1%,热解碳显著降低了材料的Z向平均线膨胀系数。P0,P1,P2,P3的XY向压缩强度依次是243.91,244.73,216.65,210.79 MPa,Z向压缩强度依次是269.22,258.80,246.68,219.20 MPa,P1压缩强度与P0相当。P0,P1,P2,P3的Z向弯曲强度依次是92.77,77.11,80.71,86.06 MPa。不同的热解碳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同,较低的热解碳含量基本保持了材料的压缩强度,而较高的热解碳含量可基本保持材料的弯曲强度。
- 曾宏伟李红姚彧敏杨敏陶银萍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热解碳微观形貌
- 一种双阴离子型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树脂的制备
- 2012年
- 该文在利用二羟甲基丙酸作为亲水单体制备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树脂的基础上,利用价廉易得的对氨基苯磺酸作为扩链剂,在扩链反应时引入磺酸基,制备一种双阴离子型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树脂。该树脂在加入光引发剂后,经紫外光固化30s后,基本固化完全。通过研究亲水基团对树脂水溶性的影响发现,所制备的树脂较只含有羧基的单阴离子型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树脂具有更好的水溶性,且树脂的水溶性随着亲水基团总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 俞鸣明李红花俊杨晓冬高子惠胡和丰
- 关键词:水性聚氨酯
- 低能载条件下C/C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MM-200型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针刺碳毡增强C/C复合材料试样在不同载荷和转速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数码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摩擦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转速较低时,摩擦系数比较稳定,磨损率随载荷提高而增大;当转速较高时,低载荷试样摩擦系数不大,磨损率有所增加,而高载荷试样的摩擦系数在5分钟左右时出现峰值然后回落并保持稳定,磨损率急剧增加,说明磨损机制发生变化;摩擦面平行于X-Y向的C/C复合材料磨损率较小,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 耿黎明李红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C/C复合材料表面形貌磨损率
-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C/C-ZrC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 2017年
- 本文以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为坯体,有机锆聚合物为前驱体,采用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C/C-ZrC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烧蚀性能以及烧蚀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C在材料内分布均匀,密度为2.05g·cm^(-3)的C/C-ZrC复合材料其弯曲强度为89.70MPa,呈脆性断裂。经氢-氧焰烧蚀150s后其线烧蚀率为-2.2×10^(-3)mm·s^(-1),质量烧蚀率为-1.0×10-3g·s^(-1),远低于密度为1.86g·cm^(-3)的C/C复合材料(线烧蚀率:4.4×10^(-3) mm·s^(-1),质量烧蚀率:7.5×10^(-4)g·s^(-1));在烧蚀的过程中,ZrC表现出优先氧化,同时生成的ZrO_2阻挡层能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和氧气的渗透,提高了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 赵春晓李红任慕苏张家宝杨敏孙晋良
- 工艺因素对C/C复合材料ICVI致密化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以2D针刺碳毡为预制体、丙烯为前驱气体、氮气为稀释气体,在常压条件下研究了沉积温度、滞留时间和丙烯分压等工艺因素对致密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工艺参数协同作用,对致密化具有相似的影响:参数取值较高时初期致密化速度也较快,结果导致预制体表层气孔的过早填充,不利于进一步的沉积,反之,则致密化速度较慢,但有利于预制体内部的沉积。
- 白瑞成李贺军李克智孙晋良任慕苏李红
- 关键词:化学气相渗透致密化
- 类金刚石表面改性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被引量:2
- 2012年
-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基底表面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类金刚石(DLC)表面改性膜;用球-盘对磨的方式测试了C/C复合材料基底和DLC膜在干态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表面改性膜具有典型的DLC结构特征,均匀致密;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DLC膜厚度逐渐增大,膜基结合强度依次减小;C/C复合材料基底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285 8,磨损率约为1.6×10^(-4)mm^3·N^(-1)·m^(-1),表面改性膜的摩擦因数较基底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在0.08~0.27之间,磨损率也降低了1~2个数量级,且沉积时间越长其摩擦因数越小、磨损率越低。
- 任金伟李红邓涛略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表面改性磨损率
- C/C-Cu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被引量:1
- 2012年
- 以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经碳化后采用CVI和树脂浸渍(IR)工艺制备出不同密度的多孔C/C预制件,然后采用气体压力浸渗方法制备了C/C-Cu复合材料。采用氢氧(H2-O2)焰对C/C-Cu的烧蚀性能进行测试考核。结果表明:以密度为0.99 g/cm3的C/C预制件制备出的C/C-Cu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均小于密度为1.9 g/cm3的C/C复合材料,其烧蚀性能良好;在烧蚀过程中C/C-Cu的铜基体的熔化吸收了大量的热量,降低了材料的表面温度,提高了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烧蚀机制主要是热氧化烧蚀和机械冲刷的综合作用。
- 孙乐李红李爱军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烧蚀性能热解碳
- 高导热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被引量:1
- 2022年
- 采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MPCF)与中间相沥青热模压后,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前驱体浸渍裂解致密化,制备得到单向(1D)、两向正交(2D)密度为1.97 g/cm^(3)的高导热C/C复合材料。基体碳包括中间相沥青碳(MPC)、热解碳(PyC)与树脂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结构表征,采用纳米压痕技术与三点弯曲方法进行力学性能表征,分析探究高导热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对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PCF为内辐射外洋葱的混合型结构,MPCF内辐射结构与MPC的石墨微晶取向度较高,MPCF外洋葱结构与PyC的石墨微晶取向度较低;石墨微晶取向度越高,弹性模量越低。MPC、PyC及MPCF之间构筑了多层次的界面结构;1D-C/C、2D-C/C的弯曲强度分别为240.77和143.12 MPa,多层次的界面结构在弯曲破坏中能有效改变裂纹扩展路径而减缓裂纹扩展,使材料的韧性得到提高,弯曲断裂模式表现为“假塑性”断裂。
- 刘正启李红阮家苗姚彧敏杨敏任慕苏孙晋良
- 关键词:高导热C/C复合材料中间相沥青微观结构力学性能
- ICVI工艺因素对C/C复合材料致密化的影响
- 为了探索均匀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ICVI工艺方法,采用初始密度为0.22g/cm、尺寸为φ42mm×60mm的碳纤维毡为预制体,以丙烯为前驱气体、氮气和氢气为稀释气体,应用特殊设计的反应室,系统研究了沉积温度(950...
- 白瑞成任慕苏张家宝李红刘育太孙晋良
- 关键词:C/C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渗透致密化密度分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