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英
- 作品数:2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 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有关汉语副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中古汉语语气副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以中古时期的笔记小说(《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西京杂记》、《世说新语》、《...
- 李素英
- 关键词:中古汉语语气副词
- 文献传递
- 疑问副词“那忽”的形成
- 2012年
- "那忽"是中古汉语新生疑问副词,其来源或形成问题一直无人论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翔实的引例,探讨"那"、"忽"由线性序列上的邻接成分经重新分析得以词汇化的过程和条件:"出乎意料"的语义基础使表询问和反诘的"那"与表"突然"义的"忽"在线性顺序中得以连用,而分句句首的语法位置则为"那忽"的形成提供了句法条件。
- 李素英
- 关键词:疑问副词词汇化
- 测度问句中“将”类正反同义结构被引量:2
- 2010年
- "将无/非/不"与"将"构成正反同义结构对动作行为或状况发展进行推测,是中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调查发现,"将"类两种格式在文献分布、语用功能方面差异明显。通过考证可知,"将"类否定式是在句法层面进行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的结果。
- 李素英
- 关键词:测度问句
- 论中古汉语“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 李素英
- 关键词:中古汉语虚化
- 聊斋俚曲中的特殊疑问句式
- 2012年
- 聊斋俚曲作为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许多极具方言特色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值得深入探讨:一是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二是"可VP(么)"句式。在聊斋俚曲中,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不表示反诘,而是表示测度;"可VP(么)"句式中的"可"具有测度、反诘、强调等三种语用功能。
- 李素英
- 关键词:聊斋俚曲疑问句式
- 曹县话中的人称代词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已有的近代汉语研究成果,对曹县话人称代词中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用法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些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 李素英
- 关键词:人称代词历史根源
- 肾穿刺的病理分析及免疫学模式探讨
- 1992年
- 用光学、免疫荧光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72例肾炎患者进行了肾穿刺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系膜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用电镜观察,见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是多数肾炎的非特异性病理特征。在相同病因和机理支配下产生的沉积物既可以是线型的,也可以是颗粒状的。因此,免疫荧光线型沉积不仅是在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中出现,而且可在其他型的肾小球肾炎中查见。
- 周庚寅刘洪琪王少军宋伟涛李盛梅谭燕泉李素英王培荣王学梅张仲秀
- 关键词:肾炎显微镜检查
- 也谈语气副词“其实”的形成
- 2012年
- 来源于偏正词组的副词"其实"在中古汉语已经产生。关于"其实"的成词,有学者提出了两条形式上的标准,我们认为其中皆有可商榷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是在省略的主语和由谓词性成分充当的谓语之间的状语位置上虚化而成的,其形成符合一般的虚化规律。
- 李素英
- 关键词:中古虚化
- 汉语中“和”类虚词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主要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和”类虚词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现这类虚词都是由实词(或是名词或是动词)发展而来的。
- 侯伟玲李素英
- 关键词:历史演变
- 论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被引量:5
- 2015年
- 梁启超是20世纪初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属于干涉主义而非放任主义,其价值追求是"于不平等中求平等"。他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过度无序的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其要义是土地归公、资本归公,而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他将社会主义区分为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革命主义,并明确表示自己认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梁启超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但不认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他相信社会主义精神"吾中国固夙有之",但明确表示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总原因在于当时尚未形成劳动阶级;他认定社会主义的实行"各国各时代种种不同",主张中国应当鼓励和扶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此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还体现在他对生产和分配问题的看法上,他从重视生产问题到重视分配问题,再到提出重视生产的同时兼顾分配,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 孙建昌李素英
- 关键词: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