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硕嘉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叙事
  • 2篇隐喻
  • 2篇隐喻功能
  • 1篇导师
  • 1篇电影
  • 1篇知识分子
  • 1篇小说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国家
  • 1篇民族国家认同
  • 1篇精神导师
  • 1篇国家认同
  • 1篇国族
  • 1篇国族认同
  • 1篇耗散
  • 1篇改编
  • 1篇爱情
  • 1篇爱情叙事
  • 1篇《白鹿原》
  • 1篇长进

机构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硕嘉
  • 2篇谢刚

传媒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成长进向、献祭仪式及导师的隐喻功能——“十七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认同被引量:1
2014年
成长叙事固有的教育功能为少数民族小说塑造国族认同提供了先天便利。"十七年"间,较之主流汉族成长小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更为明确地标示了国族认同的成长进向,也更加鲜明地显现了阶级叙事与国族叙事的同构关系。这些小说中的国族观念是一种神圣化的意识形态存在,人物要实现从族群认同向国族认同的"长大成人",须经由献祭仪式才能跨过"成人门槛";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被安装在复仇叙事的框架中,叙述复仇凸显了汉族导师或援手的决定作用,也喻示了少数民族由传统到现代的民族历史的成长进程。
谢刚李硕嘉
关键词:成长小说精神导师国族认同
骑墙叙事、语境错位与隐喻功能耗散--电影《白鹿原》改编之失一解被引量:3
2013年
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既想删繁就简,又想存续史诗气质,以致陷入"骑墙叙事"的窘境。影片中的民俗演示袭承了"第五代"民俗电影的套路,由于时代语境的改换和符号隐喻效能不断衰减的既定规律,导致这种演示未能催生昔日的视觉效应,转而成为直白的地域文化宣传。
谢刚李硕嘉
关键词:《白鹿原》隐喻功能
论扎拉嘎胡《红路》中“知识分子”的革命成长叙事
2014年
《红路》是少数民族文学在"十七年"间唯一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为主题的作品,其以内蒙古工业专科学校学生会主席——胡格吉勒吐矛盾复杂的精神成长为主线。然而,他的成长路线相较于一般"知识分子"革命成长叙事的范本,又显现了相当意味的独特性,体现在主人公胡格吉勒吐逐步成长的方式、内容,以及纠缠于其中的爱情叙事等方面。
李硕嘉
关键词:爱情叙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