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
- 作品数:125 被引量:273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应用壳聚糖生物活性载体修复大鼠脑皮层损伤的研究
- 2005年
- 本研究探索将三维网架结构的壳聚糖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合后植于大鼠脑皮层损伤区,术后2、4、6个月,用H.E.染色和S-100蛋白抗体、OX42蛋白抗体及神经丝蛋白抗体(NF)标记观察移植物诱导胶质细胞的迁移和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含bFGF和BDNF的壳聚糖和周围组织紧密粘接,随大鼠存活时间延长,移植物内见到大量S-100阳性细胞及数十个OX42阳性细胞,NF阳性轴突伸入移植物内最长达400μm。结果表明:含bFGF和BDNF的壳聚糖可诱导胶质细胞向载体内迁移、促进轴突再生。
- 李军平何仲义李晓光秦毅焦旭文
- 关键词:BFGFBDNF壳聚糖轴突再生脑皮层
- 脊髓损伤是世界尚未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
- 我们以成年大鼠和高等灵长类动物-猴为实验模型。采用自己研制的生物材料支架—"脊髓重建管"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研究结果证明:脊髓重建管修复大鼠和猴的脊髓损伤,不但有形态结构的再生、神经生理机能的重建,而且...
- 李晓光
- 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被引量:10
- 2006年
- 本研究以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模型研究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1周、2周、4周和8周组,每组6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动物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横断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距损伤近侧端较距损伤远侧端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显著(P<0.05);脊髓横断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的时间及空间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瘢痕的主要成分,而少突胶质细胞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并非是反应活跃的成分。
- 张淑娟张皑峰杨朝阳周旋徐长磊李晓光
- 关键词: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 含bFGF和bDNF的壳聚糖对大鼠脑皮质损伤的修复研究
- 2005年
- 目的将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壳聚糖植于大鼠脑皮层损伤区,观察移植物诱导脑细胞的迁移和促进轴突再生作用。方法在立体定位仪下用显微手术刀剔除脑皮质约2mm×2mm×15mm,立即植入含bFGF和bDNF的壳聚糖,术后2、4、6个月时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区脑组织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时在移植物周边见到GFAP阳性细胞形成的瘢痕层、CD68阳性细胞和NF阳性轴突;4个月时移植物周边的瘢痕层明显变薄,移植物内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和NF阳性轴突;6个月时移植物内见到大量GFAP和CD68阳性细胞及再生的NF阳性轴突长度增加。结论含bFGF和bDNF的壳聚糖可以诱导胶质细胞向载体内迁移,并可促进轴突再生。
- 李军平何仲义李晓光秦毅王效军焦旭文季曼
- 关键词:BFGFBDNF轴突再生细胞迁移
- AMPA受体参与大鼠胸髓前角发育早期突触传递的生理学特点
- 2015年
- 目的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发育早期突触传递的生理学特点。方法选取胎龄17 d(E17,n=12)和20 d(E20,n=12)的Wistar大鼠以及新生7 d(P7,n=12)的Wistar大鼠共计36只。胸髓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 MKⅡ)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MPA受体的分布,电生理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MED-64系统)检测AMPA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 EPSP)的变化。结果 E17大鼠脊髓灰质开始出现少量Ca MKⅡ阳性神经元,E20、P7大鼠脊髓周围Ca MKⅡ阳性神经元逐渐向内迁移,神经元的数量不断增多。电生理结果显示,E17、E20、P7大鼠诱发的f EPSP数量依次增多,并能够被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阻断,脊髓灰质内突触联系的空间网络范围显著减小(P<0.001)。结论 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早期发育,并作为脊髓前角神经网络中功能性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型受体。
- 张雯秀段红梅谢雅彬李曼丽杨朝阳李晓光
- 关键词:脊髓发育突触联系
- 组织透明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 2020年
- 背景:对生物体进行全身细胞分析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组织透明技术结合光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将整个器官或全身快速透明并进行结构和细胞分析,为在生命科学中应用先进的光学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目的:分析组织透明技术原理及过程,总结组织透明技术研究进展,介绍组织透明成像技术,讨论组织透明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方法:第一作者以“tissue clearing technique,tissue optical clearing,whole-body imaging,3D imaging”
- 田婷杨朝阳李晓光
- 关键词:三维成像光散射
- 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时空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23年
- 背景: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室管膜细胞损伤后表现出干/祖细胞特性。目的:利用Nestin和Foxj1转基因小鼠标记室管膜细胞,以便追踪室管膜细胞及其子代在成年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增殖分化命运。方法:对转基因小鼠T_(8)脊髓节段完全切除1 mm脊髓组织,术后1-7 d连续腹腔注射BrdU动态观察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3,7,14,28,56 d)借助BrdU,GFAP,Tuj1,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边缘室管膜细胞的遗传命运谱。结果与结论:①未损伤脊髓中,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被激活,第3天时在损伤区周围大量增殖;②在损伤后第28天,约3.3%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③在损伤后第56天,约25.7%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构成胶质瘢痕的核心,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④通过检测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空动态变化、增殖和分化特征,为理解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 郝柳芳段红梅王子珏郝飞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 关键词:脊髓损伤转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
- 一种微小特定区域软组织定量切除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特定区域软组织定量切除装置,包括注射器本体、切除部件和吸附部件,吸附部件的固定端固定于注射器本体的乳头的内壁;切除部件与注射器本体的乳头的外壁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吸附部件穿设于连接件内,且吸附部...
- 李晓光杨朝阳梁彦峰郝鹏段红梅高钰丹赵文
- 文献传递
- 免疫荧光电镜技术观察ChAT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超微结构水平上的分布
- 2011年
- 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是催化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合成的特异性酶,是监测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最特异性指标。本实验应用激光扫描公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纳米金标记技术和包埋前免疫标记电镜技术,观察ChAT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超微结构水平上的分布。包埋前免疫标记降低了电镜制样对抗原性的破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图像为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提供了精确定位支持,有利于选择免疫标记效果更好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振动切片有利于结构及抗原的保存使纳米金颗粒更易渗透入细胞,提高了免疫标记阳性率。
- 张飒王诺李永兰杨朝阳李晓光
- 关键词: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标记电镜
- 溴化乙锭诱导的短暂脱髓鞘增强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 2019年
-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9的PRV工具病毒注射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上;NS组将2μl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EB组将2μl 0. 1%的EB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大鼠注射PRV 5天后,灌流取材并制作冰冻切片,观察各级神经元的感染情况。结果:EB组大鼠L4-L5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DRG)、T8脊髓中间神经元、C4脊髓中间神经元、延髓、中脑、大脑皮层均有大量神经元被PRV标记。肌肉组和NS组各级神经元仅有少量被PRV标记。结论:EB诱导坐骨神经脱髓鞘后能够显著提高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 刘法东段红梅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 关键词:溴化乙锭脱髓鞘伪狂犬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