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丰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马氏文通》与助词'也'
- 在上古汉语中,'也'是一个最常用的虚词,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论语》、《孟子》等六部书中,它共出现10,450次.'也'的用法比较复杂.认识这个十分常用的'也',对于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很重要.本文...
- 李佐丰
- 关键词:《马氏文通》古代汉语汉语语法虚词助词
- 文献传递
-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 2023年
-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有制约作用。先秦“诸”与“之”“之于”“之乎”的关系复杂。先贤用“之”来训释代词“诸”,通常是恰当的;用“之于”“之乎”来训释,仅有时可从。训释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但不是语法。“诸”和“之”“之于”“之乎”虽有训释关系,但语法上并不等同,它们有语法分工。“诸”在时空上萎缩后,它们便混同起来。“诸”不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或兼词。
- 李佐丰
- 关键词:之于
- 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被引量:10
- 2007年
- 本文以广播语体、电视语体两大分类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广播电视语体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梳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李佐丰赵均张武江
- 先秦汉语的零代词被引量:4
- 2019年
- 零代词是先秦汉语一种常见的语法单位,一般属于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补语。零代词可以用作"其""之"不能充当的主语;用作宾语和补语时,它跟"之"存在分工,而跟"于是、于此"不同。认识零代词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 李佐丰
- 关键词:汉语史研究
- 上古汉语中表示人数众多的几个词被引量:2
- 2014年
- 上古汉语表示人数众多时,时常使用几个用作定语的词,主要有:众、群、诸、庶、舆等。这几个词在表示人数众多时有不同的分工,这反映出上古人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和人们的等级观念。
- 李佐丰
- 屏幕语体——与口语体、书面语体并立的第三种语体被引量:9
- 2009年
- 口语、书面语、屏幕语言,是人类历史上先后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屏幕语言是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听为主、兼及视觉的符号系统。在这三种不同的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基础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屏幕语体。屏幕语体注重语音在交际中的表达作用,也重视文字的辅助作用,还重视协同语境的作用。
- 李佐丰
- 关键词:语体口语书面语
-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使动与活用被引量:6
- 1996年
- 教古代汉语就要谈活用,谈活用就要讲使动。讲使动时,学生常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应该说,只要把使动讲作活用,这便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可以构成使动是不及物动词的基本功能,而不是活用。当把不及物动词构成使动归入活用时,便会导致两个不利于教学的结果。首先,这种讲法实际上取消了不及物动词的这个基本功能,于是,从功能上再也无法区分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这样一来,动词乃至于其他词类中的许多问题也很难解决。所以"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便成为不可解答的问题。其次。
- 李佐丰
-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古代汉语教学活用状态动词
- 先秦的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被引量:14
- 1994年
- 最早提出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区分为及物和不及物两类的是马建忠。马氏区分这两类动词的标准是能否带止词(受事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止词,但可以带转词(表示处所、对象、原因等的宾语),及物动词可以带止词。后人大体沿袭了马氏的观点,其中,引人注意的是陈承泽。陈氏在区分这两类动词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标准;不及物动词可以构成致动(使动),及物动词不可以。在以往的古汉语研究中,止词、转词及致动主要是根据个人对语义的理解判定的。本文试图利用变换(又叫"转换""转成"等)的方法来确定止词、转词和致动等,从而为这两类动词的区分确定一个尽可能易于操作的标准。 1.
- 李佐丰
-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直接宾语自动词间接宾语双宾语他动词
- 《汉文经纬》的尾助词被引量:3
- 2018年
- 《汉文经纬》是一部具有开创精神、学风严谨的古汉语语法著作。甲柏连孜在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尾助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汉文经纬》将尾助词确立为词类系统中的一个类,并说明了它们总的特点;其次,对于各类尾助词辨析细致,准确地把握了它们的特性。
- 李佐丰
- 关键词:句法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