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
-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醛缩酶编码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株糖酵解醛缩酶 (ALD)编码区基因。 方法 利用已知ALD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从基因组DNA中用PCR扩增ALD基因 ,将其克隆入pQE 3 0载体 ,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后测序 ,在此基础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M15进行表达。 结果 PCR扩增后获得特异性扩增片段 ,测序结果显示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恶性疟原虫 3D7株ALD基因序列完全相同。重组融合蛋白通过镍 次氮基三乙酸 (Ni NTA)亲和层析及阳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纯化。 结论 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文献报道的恶性疟原虫 3D7株ALD编码区基因序列相同 。
- 张瑞娟朱淮民曹毅周爱国郑志强张青锋郑徽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FCCLHN醛缩酶PCR引物
- 医学寄生虫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被引量:2
- 2009年
-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成为必然。在新的形势下,应做好相应的教学改革,将传统教学特点与信息化教学优势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抓住机遇迎接信息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 张峰朱淮民曹毅
-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信息化教学教学方法
- 乙型脑炎病毒pr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克隆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前膜蛋白(prM)编码基因,原核表达、纯化prM蛋白,以纯化产物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从感染JEV病毒的鼠脑中克隆编码JEV prM蛋白的基因并将其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LysS后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纯化后进行SDS-PAGE分析。用纯化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和亚克隆后筛选出能分泌识别prM蛋白的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从鼠脑中克隆出约500bp的JEV prM基因,将其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了较好表达。纯化的prM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传统细胞融合及筛选方法制备出单克隆抗体,抗体滴度为10^5。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证实该株单抗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结论成功的表达和纯化了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prM蛋白,并完成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宁北芳朱淮民周晓俊曹毅周爱国
- 关键词:脑炎病毒病毒包膜蛋白质类原核细胞抗体单克隆
- 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胞外区及其亚区的表达与免疫保护作用分析
- 2007年
- 目的表达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PbAMA-1)胞外区E及其各亚区,分析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抽提伯氏疟原虫基因组,对PbAMA-1基因测序,依据该序列采用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PbA-MA-1基因序列。将其胞外区E分为3个彼此重叠的基因片段DⅠ、DⅡ和DⅢ并进行优化,人工合成后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和重折叠,分别与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小鼠和家兔,均免疫3次,间隔2周。每次免疫剂量,小鼠为20$g,家兔为100$g。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疟原虫攻击实验确定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测得的PbAMA-1基因序列与Sanger测序中心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的DⅠ、DⅡ、DⅢ和E目的基因片段在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pET32a均获得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各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相对分子质量Mr 44 300、Mr 33 300、Mr 29 900和Mr 67 200相一致。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柱(Ni-NTA柱)纯化和谷胱甘肽(GSH)氧化还原法体外重折叠,蛋白纯度达90%以上,各纯化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均激发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完整的胞外区E第3次免疫后抗体滴度为(34.4±0.15)×10-4,与其他组相比,免疫原性较其他各亚区更强(t=5.66,P<0.01;t=2.27,P<0.05和t=5.05,P<0.01)。取家兔免疫血清与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血膜抗原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均为阳性,其中抗E的抗血清免疫荧光强度最高,与ELISA检测的抗体水平一致。取家兔抗血清对小鼠伯氏疟原虫粗提抗原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产生特异性反应条带,表明能够识别天然的PbAMA-1蛋白。免疫小鼠在以伯氏疟原虫攻击实验中得到部分保护,DⅠ、DⅡ、DⅢ和E各免疫组小鼠与佐剂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t=2.78,P<0.05;t=2.67,P<0.05;t=3.46,P<0.01和t=3.50,P<0.01)。结论�
- 李树玲张冬梅曹毅潘卫庆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免疫原性
- 宿主肝细胞来源分子对红外期疟原虫感染和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疟原虫入侵宿主肝细胞并在其中发育增殖是建立疟疾感染的关键环节,因此该阶段也成为抗疟药物和疫苗研发针对的重要靶标。肝期原虫的入侵和发育涉及多种宿主肝细胞来源分子与疟原虫来源分子的相互作用。近年来的研究陆续发现了一些疟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宿主肝细胞来源分子。该文就影响子孢子入侵、疟原虫肝细胞内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宿主对疟原虫免疫反应的肝细胞来源分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明星曹毅潘卫庆
- 关键词:疟原虫
- 用基因打靶技术构建恶性疟原虫MSP1转基因鼠疟模型及其应用
- 本实验室构建的恶性疟红内期疫苗PfCP-2.9含有该片段的组分,目前该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本研究以鼠伯氏疟原虫(Plasmudiumberghei,Pb)为实验对象,通过疟原虫的基因打靶技术用PfMSP1-19替换内源性...
- 曹毅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疟疾疫苗
- 文献传递
- 转基因伯氏疟原虫的建立及报告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 2004年
- 目的 :通过转染含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和 Pbf MSP1片段的重组质粒 ,建立伯氏疟原虫转染技术和表达恶性疟原虫 MSP- 1 1 90 0 0片段 (Pf MSP1 - 1 9)的转基因伯氏疟原虫。方法 :构建重组转染质粒 Pyr Flu/Pbf MSP1。伯氏疟原虫 ANKA株经培养和分离后用电转化方法转入重组转染质粒 ,药物筛选转化原虫后进行 PCR检测 ,并于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报告基因GFP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重组转染质粒 Pyr Flu/Pbf MSP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伯氏疟原虫。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 GFP和 Pbf MSP1基因。结论 :重组质粒已成功转染伯氏疟原虫并表达了 GFP报告基因 。
- 曹毅张冬梅李树玲潘卫庆
- 关键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基因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的构建、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 2008年
- 目的合成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bCP-2.9,在毕赤酵母真核系统中表达其产物,并进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选取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fCP-2.9具有同源性的伯氏疟原虫AMA1(Ⅲ)和MSP1-19序列,融合形成PbCP-2.9基因。基因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60只BABL/c小鼠均分为6组,其中蛋白免疫组3组,分别用PbCP-2.9蛋白与福氏佐剂、ISA206和IMS1312佐剂乳化后,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抗原免疫剂量20μg/只·次,注射体积2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3组,以PBS代替免疫抗原同法免疫。免疫前及每次免疫后1周鼠尾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和IFAT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及其与天然抗原的反应结果。结果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出Mr约26400的PbCP-2.9蛋白,其与抗伯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的血清能进行特异性反应;ELISA检测PbCP-2.9蛋白免疫组结果表明,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为(52.62±11.26),第3次免疫后为(94.50±52.84);ISA206组第2次免疫后为(7.59±5.61),第3次免疫后为(25.60±16.92);IMS1312组第2次免疫后为(9.41±8.86),第3次免疫后为(28.92±12.98)。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为ISA206组的6.9和IMS1312组的5.6倍(F=81.06,P<0.01),第3次免疫后分别为ISA206组的3.7和IMS1312组的3.3倍(F=13.29,P<0.01)。IFAT检测结果显示,经PbCP-2.9免疫的鼠血清与PbANKA株虫体表面抗原有阳性反应。结论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重组抗原免疫原性强,其免疫血清能识别伯氏疟原虫天然抗原。
- 曹毅张冬梅潘卫庆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表达免疫原性
-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抵抗素和血压的影响
-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抵抗素的变化;观察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血清抵抗素、血压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抵抗素与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抵抗素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动物实验。结果:发现果糖诱导...
- 曹毅
- 关键词:罗格列酮抵抗素胰岛素抵抗血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