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巍

作品数:17 被引量:43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生态
  • 6篇生态系统
  • 5篇水源涵养
  • 4篇土地利用
  • 3篇植被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覆盖度
  • 2篇一期工程
  • 2篇三江源生态
  • 2篇土地覆被
  • 2篇土壤
  • 2篇气温
  • 2篇降水
  • 2篇固沙
  • 2篇防风固沙
  • 1篇蓄水
  • 1篇蓄水能力
  • 1篇遥感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草原总...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7篇曹巍
  • 13篇邵全琴
  • 6篇刘纪远
  • 6篇黄麟
  • 6篇吴丹
  • 5篇刘璐璐
  • 3篇赵国松
  • 3篇樊江文
  • 2篇陈卓奇
  • 1篇王立亚
  • 1篇巩国丽
  • 1篇胡卓玮
  • 1篇贺添
  • 1篇张良侠
  • 1篇徐新良
  • 1篇杨帆
  • 1篇邴龙飞
  • 1篇岳彩荣
  • 1篇周万福
  • 1篇李愈哲

传媒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2篇2017
  • 9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10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被引量:47
2015年
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结构、质量与核心服务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1年来,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草地面积减少,水体与湿的面积增加,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增加了2.9%,该类区域需要遏制森林、草地的减少趋势.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田面积减少,而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的面积增加,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28.2%,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增加了38.1%.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田、森林面积增加,草地、水体与湿地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壤风蚀量下降,单位面积防风固沙服务量有所提升,该类区域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需要减少农田面积,优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草地、荒漠面积减少,其他类型的面积有所增加,人类扰动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该类区域需要减少人类干扰.重点生态功能区应该针对核心服务和保护目标,分类分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及其效果的定量综合评估.
黄麟曹巍吴丹巩国丽赵国松
关键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应评估被引量:28
2016年
以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功能分析了一期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占全区面积的63.29%,十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0.22万km^2,草地面积减少了0.17万km^2;2)工程区十年间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好转态势,植被覆盖度转差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9.36%;3)工程区土壤风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十年间土壤风蚀量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荒漠草原亚区下降最为明显,倾斜率为-3.15t·hm^(-2)·a^(-1)。京津风沙源区整体生态状况趋于好转,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对于恢复自然植被和提升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丹巩国丽邵全琴曹巍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土壤风蚀量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对气温升温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的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的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最显著(0.822°C/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C/10a),林地最小(0.197°C/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的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C/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C/10a),林地最小(-0.118°C/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的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曹巍邵全琴刘纪远胡卓玮
关键词:土地利用气温趋势
2000—2010年中国三北地区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0
2016年
基于遥感解译反演、模型模拟估算等方法,以地面调查作为主要验证手段,分析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三北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质量及关键服务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三北地区林地面积净增加了0.69万km2,草地面积减少了0.13万km2,湿地面积净减少0.21万km2,耕地面积减少了0.87万km2,人工表面增加了0.57万km2,其它类型面积持续减少了496.5km2。(2)近10年,三北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地上植被生产力总体呈现轻微增加趋势,特别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然而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微弱减少趋势。(3)近10年,三北地区单位面积土壤风蚀模数下降了27.25%,减少速率为每年1.13t/hm2,由于风蚀力逐年减弱导致防风固沙服务量呈现减弱趋势。三北地区水蚀区近10年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呈现微弱增加趋势,而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则呈现降低趋势,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土壤保持服务量呈现增加趋势,年增速0.28t/hm2,说明土壤保持能力有所提高。(4)三北地区近10年气温变化斜率为0.02℃/a,适度增温、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东北华北平原农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类负向扰动指数呈现减少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对这两个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有所遏制。
黄麟曹巍巩国丽赵国松
关键词:生态系统遥感
内蒙古不同利用方式温性草原植被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人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影响着草地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草地的光谱特征。采集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温性草原地面高光谱数据并分析其光谱特征,可为温性草原植被类型遥感分类和草地退化遥感监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750~950nm处反射率、730nm处反射率的一阶导数、红边斜率、NDVI和EVI等特征值的组合可以将粟(Setaria italica)、大针茅(Stipagrandis)及羊草(Leymus chinensis)植被类型加以区分;且红边斜率、NDVI和EVI等特征值分别能对内蒙古温性草原围封和天然放牧2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植被,以及打草前和打草后的羊草打草地进行区分。在内蒙古温性草原,NDVI与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好,线性拟合R2分别为0.601和0.818,优于EVI的0.281和0.675,因此在估算该地区草地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时,应选择植被指数NDVI而非EVI,且用NDVI来估算地上生物量的可信度远高于植被盖度。
曹巍邵全琴喻小勇樊江文
关键词:温性草原
南北盘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被引量:49
2016年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降雨进行再分配的复杂过程。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了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层截留降水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分析了流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南北盘江流域森林涵养水源总量约6.13×108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629.85 t/hm^2,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2不同类型森林来说,阔叶林和灌木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而混交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高;3不同林龄比较,幼龄林对区域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达45.95%,但其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差,过熟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4就坡位而言,平地和中坡森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山谷森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山脊森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能力最低;5近35 a来,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能力以1 447.89×10~4m^3/a速度持续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以每年5.33 t/hm^2的速度稳步提高。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
中国南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升温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基于我国南方六省国家气象台站历史气象资料、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NCEP再分析气温资料,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观测环境气象站之间的差异,分析中国南方三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趋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趋势具有稳定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年均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均最高,耕地次之,林地最小。进一步利用再分析资料剔除区域大尺度气候背景影响后,建设用地的年均温升温趋势仍最大(0.105℃/10a),其次是耕地(0.056℃/10a),林地的升温趋势最小(-0.025℃/10a),且为负。这表明对于研究区气温的升温趋势,林地具有抑制作用,建设用地具有增强作用,且增强作用较耕地强。林地的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同样低于非林地。
龚天宇邵全琴刘纪远孙朝阳曹巍
关键词:气象站
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成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相莹莹黄麟曹巍岳彩荣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
基于目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及政策建议被引量:42
2017年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几十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威胁着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文章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规划目标,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的监测评估,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成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生态成效,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然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能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最终目标。
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黄麟曹巍刘璐璐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6年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黄麟曹巍吴丹巩国丽
关键词: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