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学英

作品数:31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文学
  • 7篇小说
  • 6篇代文
  • 6篇身份
  • 6篇阶级
  • 5篇女性
  • 5篇作家
  • 4篇叙事
  • 4篇作家身份
  • 4篇建国
  • 4篇建国初期
  • 3篇当代文学
  • 3篇身份认同
  • 3篇女性书写
  • 3篇文学研究
  • 2篇性别叙事
  • 2篇太阳
  • 2篇突围
  • 2篇土改小说
  • 2篇女性身体

机构

  • 20篇华中师范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5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0篇戚学英
  • 4篇王炜
  • 2篇昌切

传媒

  • 5篇江汉论坛
  • 5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艺评论
  • 2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孝感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审当代文学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认为,当代文学已经是一个破裂而无从修补的概念。当代文学原指社会主义文学,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被确认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正是在逐步疏离“五四”文化/文学传统即启蒙叙事传统、逐步强化左翼/延安文学传统即革命叙事传统的过程中生成定型的。而“文革”后的文学所走过的却是一条与1950年代文学逆向的道路。在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今天,在“文革”后的文学分化以后,在人、文俱变,文学写作越来越个人化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在“新时期文学”与此前三十年的文学之间划一个等号的自信和勇气。
昌切戚学英
关键词:当代文学启蒙叙事革命叙事新现实主义新时期文学
“以理制情”与“忠奸对立”——建国初期文学审美结构初探被引量:1
2008年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中国全面铺开,代表着社会主义最高文学形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之一。事实上,在建国后的短短十年时间里确实出现了一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同时也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奇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级斗争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概念,那么这些作品何以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呢?读者的喜爱恐怕不能仅仅用政治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仔细阅读文本,就不难发现,吸引广大读者的恰好是这些文本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传统审美质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学形态正是建立在中国读者熟悉的传统审美结构之上,并对其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戚学英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审美结构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形态
小说界域下的“虞初”语义建构
2020年
“虞初”是小说界域内的重要词语。从汉代至明清,它的词义内涵不断调整、衍化,与中国小说观念形成了复杂的呼应互动和辩证关联。汉代,“虞初”是人名,也是某部书籍的题名。《虞初周说》是《诸子略》“小说家”下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宋代,“虞初”一词用来指称特定的知识类型,它和小说之间由从属关系转而为平行的关系。随着宋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这个词与奇闻逸事的关联由潜在的、隐匿的转而为直接的、显性的关系。明清时期,“虞初”一词在保持既有义涵和用法的基础上,还用来命名小说选本。《莺莺传》等记叙现实世界中人遭遇的奇闻逸事,成为虞初类选本的核心类例。这些选本强化并固化了“虞初”一词与奇异荒怪之事的关联,改造了汉唐、宋元以来的小说观念。近现代文学学科建构之时,学界将唐传奇视为文言小说的典范文体,这正延续了虞初系列小说选本的编纂理念。回溯“虞初”一词历时性的衍化、变迁,我们可以从特定的视角厘定中国小说观念延续、转型的内在逻辑理路。
王炜戚学英
关键词:小说观念小说选本
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被引量:2
2018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以发动—觉醒—斗争—翻身为结构,回答"如何使农民站起来跟党走"这一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这些小说将反封建话语植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借助苦难言说唤醒农民的阶级身份意识,激起他们无比强烈的阶级仇和家国恨,并将这种仇恨转化为不可遏制的土改渴求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力量,进而生成了以阶级平等为指向的利益机制和权力结构。然而,反封建话语与沿袭日久的乡村秩序或乡土文化凿枘不入,二者的扭结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身叙事。
戚学英
关键词:土改小说
在武汉巴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文章对在武汉学习的巴西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采访,试图从在武汉巴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生活及学业适应状况、跨文化心理适应及对应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在武汉巴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及管理建议。
戚学英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真实性”与个体情感的阶级置换——以建国初期对文学作品中个体情感的批判为中心
2008年
现实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真实性"。建国初期文艺批评将其热情倾注于"真实性"之上,从根子上说,是要求作家"写本质,"即写出"阶级性"来。国家对阶级关系的认定成了是否合乎"真实"的唯一标准。在对现实生活中无法为阶级性所驯化的情感的处置上,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不仅依据阶级的等级将道德情感进行等级化,更进一步将情感、欲望进行分置。任何情感及欲望都必须为阶级性所驯化,纳入阶级结构之中,直至把非阶级性的情感打扫得干干净净。
戚学英
关键词:个体情感阶级性
“人民的文艺”与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2017年
第一次文代会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的解放区文艺宣称为"真正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因此,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当代文学必然是这样一种文学形态:它既不同于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流行的"五四"新文学,又有别于原生态传统民间文艺,它所实践的是一条非西方化现代性之路,担负着将为阶级语言所界定的"最广大的人民"组织进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之中的重任。"人民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下提出的,它决定了当代文学如何解决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阶级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戚学英
关键词:人民阶级性民族性
作家身份转变与文学转型被引量:1
2008年
如果说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转型是中国文学的西方化过程,那么,建国初期实现的第二次转型则与之相反,它走的是一条“非西方化”的道路。对于建国初期文学来说,冷战不只是外在的背景,而且是内在的结构。这种内在结构所体现的是二元对立式的价值观冲突:或者资产阶级的,或者无产阶级的,没有中间道路,没有中间地带。
戚学英
关键词:作家身份文学转型身份转变建国初期西方化价值观冲突
历史的语境被引量:1
2002年
戚学英
关键词:语境革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红色文学个人主义无产阶级文学
当代作家身份的体制化与文学转型——以丁玲为例
2008年
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意味着由新型国家限定的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当代作家的身份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干部"、"文艺官员"或"文艺战士"的身份。双重身份决定了作家必须调谐由此带来的矛盾,而调谐器正是国家所认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论文将以丁玲为例,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身份的体制化对作家进行规约。
戚学英
关键词:作家身份体制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