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祥军

作品数:18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动脉
  • 6篇心脏
  • 5篇置换术
  • 5篇主动脉
  • 5篇瓣膜
  • 5篇瓣膜置换
  • 4篇缺损
  • 4篇间隔缺损
  • 4篇瓣膜置换术
  • 3篇心脏瓣膜
  • 3篇心脏瓣膜置换
  • 3篇切口
  • 3篇外科
  • 3篇房间隔
  • 3篇房间隔缺损
  • 2篇动脉弓
  • 2篇心脏瓣膜置换...
  • 2篇腋下小切口
  • 2篇右腋下

机构

  • 18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成祥军
  • 17篇邓毅权
  • 15篇李伦明
  • 10篇王广阔
  • 10篇张志刚
  • 10篇梁湘源
  • 5篇李民
  • 4篇蔡丽霞
  • 2篇陈聪
  • 2篇苏如金
  • 1篇李佩贤
  • 1篇李祖媚
  • 1篇陈丽芳
  • 1篇郑嫦娟
  • 1篇孙洁群
  • 1篇梁翠燕

传媒

  • 7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5篇2024
  • 4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单中心临床经验
2021年
目的总结复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复合技术治疗的35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4例,穿透性溃疡1例。观察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弓上血管重建时间(120.0±16.5)min。1例患者因迟发型Ⅰ型内漏行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经治疗康复出院。患者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42.0±7.6)个月,随访检查全主动脉CTA显示支架位置正常无内漏,分流血管血流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患者无发生脑血管意外、脊髓缺血、肢体缺血等,无死亡病例。结论复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简化手术操作,避免体外循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梁湘源王广阔成祥军
关键词:主动脉弓腔内治疗外科手术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不同时程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2024年
目的:探究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不同时程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是与否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使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照组(40例)未使用。基于体外循环时间将研究组和对照组再分亚组:对照1组(19例)、研究1组(17例)体外循环流转时间≤200min,对照2组(21例)、研究2组(23例)体外循环流转时间>200min。分别对比各组术后引流量、红细胞输注量、纤维蛋白原输注量,不同时程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以及血栓弹力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红细胞输注量以及纤维蛋白原输注量更少(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2组(P<0.05);研究2组红细胞输注量少于对照2组(P<0.05)。四组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短于对照组,ICU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四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K、α角、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2组R值明显低于对照2组,MA值高于对照2组(P<0.05)。结论:利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的方式能够实现患者体外循环改善,对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有积极作用,能够满足操作时间长且复杂的心脏大血管手术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邓毅权成祥军李民陈聪
关键词:心脏大血管
小主动脉瓣环行SJM Regent机械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分析SJM Regent机械瓣膜置换术在小主动脉瓣环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160例,采用随机盲选的方式选入研究组患者共120例,采用SJM Regent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并根据瓣环直径大小分为17mm组、19mm组、21mm组,每组40例,另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AVR机械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3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数据均有所改善,研究组中3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3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JM Regent机械瓣膜置换术在小主动脉瓣环置换中,患者心功能、心脏状态及主动脉瓣血流动力学均能够得到切实改善,同时可有效保障其疾病治疗安全性。
邓毅权李伦明陈聪李祖媚成祥军李民
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共完成92例经右腋下小切口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男性52例,女性40例,其中2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存在中度以上肺高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9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皮肤切口长度5-8cm,约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皮下气肿,1例出现肺不张,1例随访有1-2mm残余分流。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心内修补房间隔缺损手术安全、可靠,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成祥军陈若菡王广阔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梁湘源
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体会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 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 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 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成祥军苏如金王广阔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梁湘源
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1例的临床体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总结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1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18~45(28.1±7.9)岁,体重42~64(47.3±5.2)kg;术前彩超证实均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直径1.8~3.5(2.6±0.6)cm.全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阻断主动脉及心脏停跳,完全胸腔镜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51例患者中50例(98.0%)手术顺利进行,1例(2.0%)扩大切口完成.主动脉阻断时间22~35(28.1±3.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6(4.6±0.3)h.术后46例(46/51,90.2%)随访6~12个月,无残余分流,无近期死亡.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切口美观的特点,但技术要点需多次操作方可熟练掌握.
王广阔蔡丽霞张志刚邓毅权成祥军李伦明梁湘源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胸腔镜微创
心内直视术中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外科处理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中对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07年7月至2019年10月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LSV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3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连接2例。术中依据PLSVC回流终点的不同,分别采用术中临时阻断或者插直角静脉引流管的方式保证术野的清晰。心内手术完成后,去除临时阻断保留PLSVC 18例,直接结扎PLSVC 1例,通过外科手术将PLSVC的血流引流入右心房2例。结果全组死亡1例,系PLSVC合并法洛四联症,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肾功能不全死亡。其余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出院前所有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PLSVC回流顺畅,无PLSVC相关合并症发生,心功能改善。术后随诊0.5~9年无异常。结论PLSVC术前漏诊率较高,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要细致。对于确诊PLSVC的患者,其处理方式应个体化,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梁湘源郑嫦娟成祥军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永存左上腔静脉心脏直视手术
肋间神经冷冻预防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预防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疗效。方法将205例需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A组,n=80),采用Jrr型冷冻手术治疗机于手术结束前冷冻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至肋间神经根部,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0~-70%,冷冻时间为90s;自控镇痛组(B组,n=80),术后静脉应用镇痛泵实行患者自控镇痛;采用临时肌肉注射度冷丁和口服曲马多缓释片组(C组,n=45)。根据观察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和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B组和C组(χ2=74.93,15.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B组和C组(χ2=17.15,8.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能有效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并减少并发症。
李佩贤孙洁群梁翠燕成祥军
关键词:开胸术肋间神经疼痛冷冻止痛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施行瓣膜手术的患者90例,将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将行MVP的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手术施行情况指标、术后心脏超声参数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病情转归指标以及随访期间手术疗效,记录2组术后2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关胸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LAD、LVE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2年二尖瓣反流量>3 ml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4.3%(2/46)比20.5%(9/44)、6.5%(3/46)比22.7%(1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VP治疗MI效果优良,能降低手术创伤与风险,改善心功能,促进病情尽早恢复,且并发症少。
成祥军陈丽芳李民邓毅权郑周忠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重建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重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共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术中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岁。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手术成功,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90±42)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10±30)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2±13)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6±13)小时。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复查示支架位置正常,升主动脉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外渗。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手术操作,可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手段。
张志刚李伦明梁湘源王广阔成祥军邓毅权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